又一公用事业涨价…
文 编辑 | 俊
前言
7月24日,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访华
,按理说来访之前总该先释放点善意吧?
结果老美那一套又被欧盟学了个八九不离十,先去日本转一圈,把对华“定调”话术排练一遍,然后在媒体上甩几句狠话。
并且最近德国和欧盟高层对中国频频发出强硬言论,还顺带扣帽子说中国“支持俄罗斯”,要求我们“调整贸易政策”。
最妙的是,法国媒体又跳出来了, 借着雅鲁藏布江电站的事说我们搞生态破坏, 甚至言下之意是“这事欧盟不能坐视不管”。
贸易战的旧瓶新酒
欧盟最近最爱挂在嘴边的就是“中国产能过剩”,说白了,就是嫌我们东西卖得太多、太便宜,把他们的生意挤得透不过气。
但问题是, 老欧这逻辑有点像抱怨隔壁餐馆菜好吃还便宜,把自己的客人都抢走了。
真相却是全球市场需要新能源、需要电动车、需要光伏面板,我们中国恰好生产得又快又好,还卖得不贵。
结果他们不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反而要怪我们“过剩”。这就像考试没考好,赖别人复习得太努力。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嘴上说着“产能过剩”,行动上却还在悄咪咪地买我们的东西。
就拿新能源车来说,欧洲市场上的中国电动车销量一年比一年高,有些国家甚至在政策上“假装反对,身体很诚实”。这就是典型的“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
而所谓的“调整贸易政策”,其实就是要我们在价格、出口量上做出让步,最好还能自己“限产限销”,给他们留出喘息空间。
但问题是,这世界哪有这样的生意经?谁会傻到在市场竞争里自己给自己绑手绑脚?
所以第一条红线, 说穿了就是:他们怕自己的产业被卷死,又没办法真正抵制中国货 ,于是干脆先扣个“产能过剩”的帽子,把道德高地站好。
可别忘了,欧盟自己可是全球最大的补贴狂魔之一,这帽子扣我们头上,还真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
中俄关系成了他们的心病
欧盟们希望中国和俄罗斯保持距离,别在俄乌问题上“帮倒忙”。
这话怎么理解呢?欧盟现在一提乌克兰就头疼,打了这么久,不但没看到胜利的曙光,反倒看到战争成本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老美一边催着他们“继续援助”,一边自己也在谋算着脱身,剩下烂摊子大部分都砸在了欧洲头上。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合作就成了他们眼里的“心病”。他们总觉得,只要中俄之间有往来,就会给俄罗斯“续命”,战争就没完没了。
于是每逢高级别访华,他们总要把这话题拎出来说上一遍,意思就是: 我们欧盟在乎和平啊,中国你得在我们这边站队。
可问题是,中俄关系是邻国关系,本来就有能源、贸易、边境等一堆合作项目。这难道是他们一句“我们不高兴”就能否定的?况且在国际规则里,谁和谁做生意是市场行为,只要没违反联合国制裁,就轮不到欧盟来指手画脚。
说白了,这条红线就是典型的“站队焦虑症”。 他们自己在俄乌战争里骑虎难下,就想拉中国一起背锅,可这算盘打得未免太响了点。
法媒又挑起事端
本来欧盟这两条红线已经够让人无语了,结果法国媒体还来添把火 。 前几天他们大篇幅报道中国在建雅鲁藏布江电站,指责我们搞“生态破坏”, 甚至警告说这个项目可能会“影响下游国家”。
咱们不妨把话说明白,雅鲁藏布江是我们境内的河流,修电站是为了改善能源结构、解决用电问题,根本不需要别人来指手画脚,而且说起生态保护,中国在这方面可是出了名的严谨,环评、设计、管理一整套流程,绝对比他们想象中严格得多。
法国媒体这波操作更像是“无事生非”。对他们来说,挑雅鲁藏布江的事儿有几个好处。
一是能吸引眼球,博个流量;二是能在欧盟对华谈判前给领导们“打气”,制造一种“我们在环保问题上也很硬气”的形象;
别忘了, 印度对雅鲁藏布江水电项目一直很敏感, 法国和印度关系近几年越走越近,这背后多少带点地缘政治的小算盘。
从另一个角度看,欧洲这些年对中国的关注点早就不止贸易和人权了,连我们修个电站都要被拿出来说三道四。
问题是,这种无理干涉对中欧关系只会增加摩擦,换不来任何“实质成果”。
结语
欧盟画的这两条红线,真能在中国这儿“画得住”吗?
贸易上,市场规律是王道,谁产品好谁就能赢得市场,这不是画条红线就能改变的。 中俄合作上,我们有自己的战略考量,也不会因为欧盟一句“不许”就停下脚步,至于法国媒体挑事的雅鲁藏布江电站,那更是纯属内政,轮不到别人来说三道四。
但不可否认,中欧关系确实进入了一段敏感期 。这次冯德莱恩和科斯塔访华,嘴上会不会再放狠话,或者能不能找到新的合作平衡点,还得看双方在谈判桌上的博弈。
对我们来说,该谈的谈,该合作的合作,至于那些无理的红线听听就好,没必要被绑住手脚。
天津市自来水涨价了吗民用
一、南水北调基金标准提高。 居民自来水价格中的南水北调基金,每立方米从0.63元上调至1.01元,增加了0.38元。 二、污水处理费标准调整。 居民自来水价格中的污水处理费,每立方米从0.82元增至0.90元,增长了0.08元。 三、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调整。 供市自来水集团公司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每立方米从1.05元改为1.08元,提高了0.03元。 四、继续征收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 根据《天津市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征收管理办法》(津政发[1998]88号),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仍按基本水价的10%收取。 五、居民自来水价格整体调整。 鉴于上述因素,自2010年11月1日起,居民自来水价格每立方米从3.90元上调至4.40元,增加了0.50元。 六、执行价格调整。 使用ic卡水表的用户,自2010年11月1日起购买的水量按调整后价格计费;每月抄表的用户,自2010年12月1日起按调整后价格计费;每两个月抄表的用户,自2011年1月1日起按调整后价格计费。 七、确保价格调整顺利实施。 相关部门和供排水企业需精心组织,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并加强对水价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打击价格违法行为。 八、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供排水企业应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机制,减少浪费,提升供水质量,并努力优化污水处理服务。 同时,加强污水处理费的管理与监督,增加处理量,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处理质量。
最近的燃气费,越来越贵了
大家好,我是简七编辑部的犀利君。 上个月,不少重庆市民集中反映,家里自从更换了新的智能燃气表后,燃气费用突然异常大涨。 一开始重庆燃气公司给出解释,说旧表使用时间长、老化了,计量不准确,换用新表后会出现「跑得快」的错觉。 之后重庆市燃气联合调查组进驻调查,结果查明,相关公司确实存在多计多收燃气费问题(包括存在错抄和违规估抄的问题、燃气计费周期混乱的问题等)。 最终,重庆燃气对多计多收的285万余元费用全部清退,并对公司的一把手予以免职。 正好4月底,公布了重庆燃气的23年年报,我发现——公司去年第四季度的业绩出奇得好,单季度归母净利润2.24亿元左右,不仅是全年最高,也比22年同期(近2400万元)暴增了超过8倍。 估计大家不免会好奇:这种高增长是怎么来的?难道说去年的燃气费用也有异常吗?除了重庆,部分城市居民也反映有燃气费过高的情况,是不是也存在着「多计多收」呢?今天我们就来结合财报,聊一聊这个大家比较关心的民生话题。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重庆燃气的核心业务,很简单只有两块:一个是管道燃气供应(天然气销售),另一个是燃气设施、设备的安装服务(天然气安装)。 其中,天然气销售的收入为82亿元左右(占比81%),天然气安装的收入为近14亿元左右(占比13%):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天然气销售,具体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居民用气,一类是工业用气。 虽然年报中没有具体披露这两类收入结构,好在从研报中可以找到,2022年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工业占比42%,城镇燃气占比33%:可以推测出重庆燃气公司的收入来源,大头还是靠工业用气贡献的。 再来看年报中对于第四季度归母净利润暴增的解释,列出了3个主要原因:第一,23年11、12月非居民用户用气恢复执行采暖季销售价格,使第四季度利润同比增长9909万元。 查了一下,23年11月重庆市发改委宣布调价,非居民用气方面,最高销售价格由原来每立方米3.1元调整为每立方米3.612元(上涨了0.512元)。 这意味着,去年最后两个月每立方米上调了0.512元,公司披露23年燃气销售量33.97亿立方米,估算其工业用气量为14亿立方米左右(33.97×42%)。 用涨价金额乘以销量,再换算成2个月,计算出利润的增加大约是1.22亿元(0.512×14.27÷6),大致能与9909万元利润增长对得上(购气成本涨价会减少一部分利润)。 第二,公司取得投资收益使四季度利润同比增长7430万元。 第三,公司延长管网折旧年限等因素,使四季度利润同比增长2756万元。 把3个数字相加(9909万元+7430万元+2756万元)正好是2亿元左右利润。 综上所述,重庆燃气去年四季度利润暴增8倍,一半是与非经营性因素有关,另一半是因为燃气费涨价。 其中燃气费涨价,涉及的也不是居民用气,而是去年11-12月非居民用气调价,贡献了该季度利润。 另外,我在网上看到的新闻,重庆居民换表时间多集中在去年底,也有今年2月份换表的。 因此,去年四季度重庆燃气的业绩大增,与这次反映的换表问题,基本没啥关系。 有朋友可能会问,重庆居民的用气价格,难道就没有涨过价吗?实际上,23年4月起,重庆市居民用气价格也比原来上调了0.157元(调整后,一、二、三阶梯价格分别为每立方米2.196元、2.366元、2.716元)。 但相比非居民用气,居民用气价格上调幅度相对较小,而且单价普遍较低,主要是因为国内天然气销售价格实行「双轨制」。 居民用气实行「政府指导价」:价格受到严格管制,调价一般需要召开城市听证会商议决定并经物价局批准;非居民用气实行「市场化定价」:根据市场供需情况来调节,一般遇到冬季等用气高峰,价格普遍会上调。 在我国水电煤等公用事业,一直是政府垄断的,这也给国家实施「双轨制」提供了基础。 非居民部门的价格高,居民部门的价格低,一方面可以让工商业部门补贴居民部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通过财政拨款来补贴公共服务项目,缓解燃气公司的经营压力。 在其他民生领域,像电力、自来水等同质化产品,也遵循一样的定价逻辑。 这么做的好处是,普通人的生活成本降低了。 2019年,对全球36个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居民电价统计,中国的居民电价排在倒数第二位:我国居民的水电煤价格,总体上在全球处于较低水平。 但是问题在于,一旦天然气上游成本大幅涨价,传导到下游,让工商业用户承担全部涨价的压力,最终会影响到大批企业的利润。 因此从长期看,理顺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业内称为「天然气顺价」),按照市场规律对涨价成本进行合理分摊,会成为行业未来的趋势。 2023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自此全国多个地方陆续开启了天然气「顺价」。 2018-2022年,36个大中城市民用气均价(第一档)上调幅度只有4.7%:2023年,机构统计至少有52个市、县等上调居民用气价格,第一档阶梯价格平均上调幅度为9.75%。 由于居民用气价格调整关系到社会民生,要完全做到市场化定价恐怕有难度,但缓慢上涨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除了川渝地区(重庆、成都),江苏、湖南、湖北、安徽、山西等地居民也反映,近期燃气费比往年要高。 实际上,这还是与国内「天然气顺价」大背景有关。 今年以来,全国多个市、县调整了居民用气价格,即便生活习惯未有较大变化,也容易燃气费用超标。 有些朋友会想,假如未来天然气上游成本回落了,居民用气价格是不是也会回到之前的水平?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定价机制包含着诸多因素,成本只是其中一项。 此前居民用气价格之所以较低,部分原因是地方财政拨款补贴,而地方财政收入的大头是「卖地收入」(国有土地使用出让权收入)。 这两年房子越来越难卖了,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减少了,导致地方财政变得吃紧,相关公共服务项目也面临补贴减少的情况。 另一方面,提高水电煤等公共资源价格,也可以缓解地方财政的压力。 我们知道,国家的财政收入分为「 四本账」(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其中的第一本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又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 非税收入中包括政府各类收费项目(如市政规费、行政罚款、水电煤等),通过对公共资源进行调价,也可以适当弥补土地财政的缺口。 以江苏省为例,今年1-3月,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0.8%,其中税收收入同比下降6.7%,非税收入同比增长29.6%:依靠非税收入的有力支撑,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才保持正增长。 联想到最近的新闻,上海、武汉等地的4条高铁线路将于6月份开启涨价,票价涨幅在10-20%左右,可见地方财政的压力确实不小。 不过换个角度看,公用事业类公司原本提价很困难,很多人觉得成长性不高,只是冲着高分红才买;现在涨价阻力相对减少,给未来业绩成长也打开一定的想象空间。 「国企高股息」这条主线,看来还是长期的投资机会,那普通人要如何参与,才能获得更稳定的收益呢?最后放一张总结图:
午托班涨价通知怎样写
午托班的涨价通知需要详细列出涨价的理由,明确告知家长是由于管理人员薪资上调、午餐食材如米面油价格的上涨、水电费用的增加等多重因素导致总成本超出收入,造成亏损。 为了确保午托班能够持续运营,不得不调整收费标准,以维持正常的运营。 具体的涨价原因包括:首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管理人员的生活成本上升,薪资也随之上调,导致人力成本增加。 其次,午餐食材的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米面油等必需品的成本上涨显著。 此外,水电等公用事业费用也因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而有所增加。 这些成本的增加直接导致运营成本超出收入,造成亏损。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必须适当提高收费标准,确保午托班能够继续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在通知中,建议详细列出各项成本变化的具体数据,例如管理人员薪资增长比例、米面油等食材价格上涨幅度、水电费用增加情况等,让家长了解涨价的合理性。 同时,可以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比如增加午餐种类、提升服务质量等,以增强家长的信任感。 此外,通知中还应包含一些积极的信息,如加强安全管理、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师素质等措施,让家长相信提高收费标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孩子。 最后,通知中应当明确表示,涨价是无奈之举,希望家长能够理解并支持午托班的运营,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本文地址: http://www.xiaojiuz.com/zuixinwz/ab5bcf9d0f0f84bee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