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人类变成 马斯克Neuralink疯狂计划曝光 超能力机器人 5万美元一台手术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郑松毅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业务版图,正在迅速扩张。
7月24日消息,据其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向投资者展示的一份内部文件披露,“到2031年,公司每年有望为2万名患者植入芯片,年收入至少达到10亿美元。”
文件提到,Neuralink计划在未来六年内运营五家大型诊所,并至少推出三个类型的脑机植入设备。
其中,“心灵感应(Telepathy)”用于帮助因脊髓损伤、ALS或中风而患有运动障碍的人重获独立。“盲视(Blindsight)”用于帮助盲障人士恢复视力。而“深度(Deep)”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神经衰弱)。
更详细的计划还包括,到2029年,Neuralink预计其“心灵感应”设备将获得美国监管批准,计划每年实施2000例手术,创造至少1亿美元年营收。至2030年,“盲视”将投入应用,年手术量增至1万例,年营收突破5亿美元。
这是首次基于Neuralink财务预测的详细披露。按业内对每台手术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6万元)的保守估算,再加上6月最新一轮6.5亿美元融资完成,Neuralink现估值已达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48亿元)。
“画饼”还是继续创造奇迹?
且不论如此宏伟蓝图是不是在“画饼”,单从疗效来看,Neuralink近年来的确创造不少惊喜。
整体来说,Neuralink的初衷既有短期医疗目标(治疗行动、神经系统等疾病),也有长期愿景(增强人类能力、探索深层意识),让人类在面对技术飞速发展奇点时,仍能保持未来竞争力。
截止目前,Neuralink已成功完成9台患者植入手术,接受治疗患者主要为脊髓损伤及运动障碍人群。
通过“心灵感应”设备,患者重获与物理世界交互的能力,可以通过大脑直接操控鼠标、键盘等控制器,不仅流畅用“意念”玩马里奥赛车、使命召唤等游戏,甚至还可控制轮椅、机械臂,完成驾驶、写字等动作。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本周,Neuralink成功达成一天内完成两台脑机接口植入手术的里程碑,此前手术通常以数月为间隔进行。
第二代手术机器人能够以微米级精度植入超薄电极线,且每根电极线植入时间较前代提速11倍(从17秒/根电极缩短至1.5秒/根),意味着相关植入操作已达到更高的稳定性和效率,也让Neuralink更有信心在短时间内处理多例患者。
从Neuralink对受试者的长期观察来看,接受植入的9位患者目前恢复良好,均未出现明显副作用,之前电极易脱离的问题也已通过技术改进解决。
这些受试者正在高频使用相关设备,数据显示平均每周使用时长约50小时,峰值更超100小时。
直至2026年的重点目标,马斯克希望能通过“盲视”设备让盲人重获光明,甚至进一步增强人类视觉能力,感知非可见光谱,如同《星际迷航》中的Geordi多波段视觉假体。
让全人类与AI集成
然而,马斯克对脑机的发展愿景并不仅停留于疾病治疗,而是想让全人类与AI“集成”。
一个月前,老马带着Neuralink团队开了一小时的发布会,他提出了对脑机接口的终极构想,“要打造一个能覆盖整个大脑(非运动皮层或视觉皮层等特定区域)的‘全脑接口’。 它将允许大脑与外部系统(如AI、云端或设备)直接交互,读取和写入大量神经信息。”
相较于现有设备,“全脑接口” 的目标是扩展到大脑的多个区域(如前额叶皮层、颞叶、顶叶等),覆盖数百万至数十亿神经元,且具备更高带宽,实现更广泛的认知交互。
如能实现,意味着人类可以通过接口快速上传思想、与AI协作完成复杂任务,通过“思想”直接与AI对话。用老马的话形容,“人类将全部变成超能力机器人。”
“未来,你可能会在几秒内学习一门新语言,而不需要花几年的时间。直接学会如何驾驶飞机和设计电路板,而无需再用漫长的时间训练。”马斯克在谈未来人类能力突破时表示。
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预期,马斯克给出的答案是2028年。
显然,对近三年内要做的技术攻克路径,老马和他的团队已有明确打算。
团队提到,当前技术挑战主要在于电极覆盖的神经元范围小,远低于人脑的860亿神经元。对大脑信号的采集无法做到完整且清晰,且影响数据传输的带宽受限,这是优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以上,Neuralink计划到2026年将把植入芯片的电极数量提升至3000个,2027进一步提升至1万个。到2028年,这一数量将超过2.5万个,从而能够触及更深层脑区。
从业界关注度来看,这一番对人类本质可能产生的根本性改变,已然拉满大家期待。但重视技术现状与挑战,多数人对该目标仍持质疑态度。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微灵医疗创始人李骁健向搜狐科技直言,“这像是科幻故事”。
脑虎科技CEO彭雷,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马斯克要将人类大脑与AI意识层面互联,但对于人类意识是如何产生的问题,神经科学界尚无明确答案,所以这个研究本身还需较长的时间。”
他进一步指出,“Neuralink大概率在2028年能做到更高准确率和移动速度的运动解码,更快速的语言解码。但对于更高级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可能需要等到2035至2045年之间。”
来看看马斯克的科技货架 现实版钢铁侠当之无愧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突然膨胀起来了,竟然开始浏览起各大汽车品牌的官方网站,好像自己的存款有多么的无处安放一样。 而在这各有千秋的几十个官网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当属特斯拉的官网。
且不说内容如何,单从这官网的名称来看,特斯拉就足够引人入胜了。 不信可以去搜一下,大部分汽车品牌的官网都是以“品牌全称+广告语”,或者二者颠倒一下作为网站名称的。 再来看特斯拉的官网名称——“纯电动车、太阳能面板和清洁能源存储|Tesla”。
如果点进去光看车这一部分的话,特斯拉的官网倒和是其他品牌的官网都差不多。 关键是它有一个“ENERGY(能源)”选项,这个选项点进去之后,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于是我决定好好了解一下,看看马斯克这些年都捣鼓了些什么,到底能不能称得上“现实版钢铁侠”。
1、光伏发电
首先要讲的自然是特斯拉官网中的那个“ENERGY”。 早在1994年12月,马斯克就读宾西法尼亚大学时,曾写下论文描述太阳能“能源站的未来”:“一对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漂浮在太空,其中每个有4000米长,通过微波向地球发射能量,而用来接收能量的天线长达7000米。 ”这篇论文因富于想象力而被教授给了98分。
SolarCity(太阳城)公司是在美国最先开始做光伏发电产业的,曾一度亏得一塌糊涂。 2016年,马斯克以26亿美元收购了SolarCity,成为该公司董事长和最大股东。 收购之后,同样的产品一下子从SolarCity制造变成了Tesla制造,于是渐渐也就火起来了。 在过去的几年中,特斯拉携手太阳城推出了Powerwall(能量墙)和SolarRoof(太阳能屋顶)等产品,并为为用户提供从系统设计、安装以及融资、施工监督等全面的太阳能服务。
一周前马斯克刚宣布了,特斯拉今年将在全球拓展太阳能屋顶业务,并将很快进入中国和欧洲市场。 2019年,特斯拉太阳能屋顶推出了最新的第三代产品,具备更高的功率密度和更低的成本,发电效率有了明显的上升。 马斯克表示,太阳能屋顶是特斯拉重要的产品线之一,预计2020年太阳能屋顶的市场需求将会非常强劲,仅美国每年就有400万个新屋顶“诞生”,全球范围内有1亿套房屋可使用该产品。
价格方面,太阳能屋顶为每瓦2.11美元,以2000平方英尺(合185平方米)的屋顶和10千瓦的功率为例,需要美元(合23.8万元人民币)。 虽然一听就很贵,但是仔细一想如果能买得起带“屋顶”的房子,可能也就不差这这二十多万了。
根据特斯拉公布的2019年第四季度财报透露,特斯拉太阳能业务环比增长26%,增长速度显著。
2、Starlink(“星链”计划)
在讲“星链”计划之前,不得不先讲一下马斯克的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SpaceX是由马斯克于2002年6月创立的一家太空运输公司,说白了就是一家造火箭的公司,也是马斯克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企业之一。 在近二十年内,SpaceX在太空运输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SpaceX的Falcon1是世界上第一颗私人生产的液体燃料火箭;SpaceX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轨道级火箭首次重复利用的私营公司;SpaceX于2018年2月首次发射了号称目前最强火箭的猎鹰重型火箭,并且在火箭内放置了一台特斯拉Roadster跑车,跑车驾驶座还有一名叫“Starman”的假宇航员……更多成就还请自行网络,实在讲不完。
接下来可以讲Starlink(“星链”计划)了。 “星链”是SpaceX的一个项目,SpaceX计划在2019年至2024年间在太空搭建由约1.2万颗(据说还要加3万颗)卫星组成的“星链”网络,并从2020年开始工作。 这个计划听起来有点科幻甚至很扯,发射这么多的卫星有什么用呢?
当超过4000颗微型卫星被成功部署后,剩余的7518颗卫星会陆续被发射进340km高的超低轨道。 这样“星链”便可完成在全球全空间无死角的Wifi覆盖并大幅增加使用容量,做到真正代替传统光纤的高速、高带宽、低延迟全球互联网。 毫无疑问,这将是一场颠覆传统运营商的巨大变革。
SpaceX计划通过12批火箭发射任务首先将720颗“星链”卫星送入轨道。 每一批发射任务都由60颗卫星组成,每颗卫星重约为260公斤。 在完成这一阶段任务后,该公司希望于2020年晚些时候开始为美国北部和加拿大的客户提供“星链”服务,2021年开始覆盖全球。
2月27日也就是十天前,SpaceX将第五批60颗“星链”卫星送入太空。 截至目前,SpaceX已累计发射300颗“星链”卫星。
3、火星移民计划
基于SpaceX公司,除了“星链”之外,马斯克还有一个更疯狂的计划,同时也是无数科幻电影曾出现的主题——火星移民计划。
火星移民的第一步是先找地方造出合适的飞船。 2月25日,加州洛杉矶批准了SpaceX租用港口的土地,建设一个工厂用于研发和制造星际飞船,这个工厂也将是距离总部最近的星际飞船工厂。 星际飞船是马斯克用于人类定居火星的项目,研究人员称它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宇宙飞船,能够乘坐一百人,相当于普通载人飞船成员数量的三十倍。
第二步,是将人“塞”进飞船并发射到宇宙中去。 美国宇航局将在2020年4月下旬或5月之前向国际空间站(ISS)运送两名宇航员,这次任务被称为Demo-2,将是SpaceX在18年历史上的首次载人发射。 Demo-2也将标志着历史上第一次由私人公司建造的航天器将人类送入轨道。
除此之外,上周SpaceX和SpaceAdventures(太空猎奇)公司签下合约,双方计划在2021年年底至2022年年初启动太空旅游计划。 SpaceX的CrewDragon(载人龙)飞船每次最多可搭载4名游客。 游客将先在美国进行数周的训练,之后在佛州搭乘载人龙飞船升空。 每次的行程可以在轨道中呆上五天。
最后一步便是成功在火星着陆,并在那里长期生活。 此前NASA的火星移民计划,是准备对火星进行一系列的改造,让它具备地球的气候环境后,再一点点的进行火星移民。 马斯克表示,他将于2024年,成功在火星上建立人类社区,通过筛选报名,成功将第一批地球人运送到火星之上,成为“有去无回”的第一批火星居民。 至于这个社区如何建立,马斯克尚未与大家透露,还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4、地下高速交通
上天和入地自古便是不分家的一套“组合技能”,马斯克也不例外。 2012年,马斯克提出了“超级高铁(Hyperloop)“的概念,其原理是利用磁悬浮让列车的运送舱在几乎真空的管道中前进,每舱可搭乘28人,以每小时600英里的速度飞驰着穿越国家,甚至跨越大陆。
2016年12月,马斯克在一次堵车中发推文说:“堵车快把我逼疯了!我要造一台隧道挖掘机,开始挖隧道”。 为此,敢想敢干的马斯克立马又开了一家“无聊”的公司——TheBoringCompany(挖洞公司)。
目前,挖洞公司正在洛杉矶建造一个地下隧道网络,在隧道中,系统将自动通过电动滑板来传输汽车,电动滑板的最快速度达到130英里/时(约209公里/时)。 马斯克曾表示,这个地下隧道网络将多达30层隧道,可传输汽车,也可以传输超级列车。 不过,这30层隧道没这么容易实现,马斯克只能在自己的SpaceX公司停车场下面挖了一个隧道作为演示,如果要继续挖,他还得拿到政府的许可证明才行。
十天前,挖洞公司宣布其承建的拉斯维加斯会议中心园区地下首条商业隧道完工,长约1600米。 这条隧道全长1.3公里,深12.2米,接驳拉斯维加斯会议中心南大厅与新设的西大厅。 两个地点之间如果用普通汽车驾驶,需时大概15分钟,但是通过新建成的隧道,配合特设的Tesla电动汽车全速运行,则可以将两个场地之间的运输时间缩短至1分钟左右。
5、脑机接口
如果说上天入地加上有钱仍无法与钢铁侠媲美,接下来这个让人细思极恐的黑科技,可能会让奇异博士都兴奋不已。
一家名叫Neuralink的公司在2016年夏天便已经成立,直到最近人们才刚开始听闻这家公司,并惊奇地发现马斯克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之一。 与马斯克的其他几个公司不同,Neuralink公司的工作内容只有一个——研发“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是指创建在人类或动物脑与外部设备间的直接连接通路,被脑机接口串联的大脑能够与外部设备之间互相传送信号,交换信息。 简而言之,就是说可以通过“意念”来控制电脑等设备。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了脑机接口,脑子想什么电脑立刻干什么,再也不用担心因手速跟不上导致的“死亡闪现”等下饭操作了。
马斯克相信这项技术将对研究、监测和治疗诸如帕金森症或痴呆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目前阶段,脑机接口仍面临许多伦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如何限制脑机接口对人类隐私的收集、分析、传播与使用从而避免人类变成“透明人”,或者与机器人统治人类类似的,AI会不会通过自我发展从而实现对人类大脑的直接控制等。
6、电动汽车
最后还是不得不回到特斯拉上,毕竟这个马斯克科技金字塔最底端的公司,却是我们目前生活中接触到的科技领军品牌。
特斯拉在电动车行业的地位无需多言,近年来也有许多厂商陆续推出了各种性能电动车想要撼动特斯拉,虽不能说是蚍蜉撼树,但差距还是蛮大的。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建立,也让众多国产品牌不寒而栗。 国产品牌继续加油吧,在此且以保时捷TaycanTurboS作为ModelS高性能版的竞品,稍微分析一下。
售价方面,TaycanTurboS(下称前者)为179.8万元起,ModelS高性能版(下称后者)为89.39万,前者在不加选配的情况下贵了一倍。 续航里程方面,前者NEDC续航里程为465km,后者为650km高出前者40%。 车身重量方面,前者车重2338kg,后者车重2100kg,前者在比后者续航低40%的情况下重了238kg。 性能方面,前者最大功率560kW,最大扭矩1050N·m,0-100km/h加速时间2.8s;后者最大功率577kW,最大扭矩931N·m,0-100km/h加速时间2.6s。 智能辅助驾驶方面,前者为L2级别,后者为L2级别但承诺将在以后自动升级至L4级别。
奇怪的认知会蒙蔽双眼,但参数是不会骗人的,此番对比,高下立见。
不久前发布的特斯拉Cybertruck更是惊呆了众人。 极具科幻的造型,30倍冷轧不锈钢为车身,还有那马斯克现场翻车的装甲玻璃,加以超出众多在售高性能皮卡的优越性能,使得Cybertruck成为了特斯拉全新的一张名片。
所以今后马斯克有任何前所未有的操作我们也无需惊叹了,因为在他科技货架中最下层的特斯拉就已影响了整个汽车行业和人类出行方式。 马斯克的目标,是要用科技提升人类未来的生活品质,“现实版钢铁侠”的称号对于马斯克而言,有之过而无不及。
最后说一个小彩蛋,在《钢铁侠2》的25分51秒处,马斯克作为客串演员上镜,并且史塔克还亲自夸奖了SpaceX公司的Merlin引擎。
如何看待现在年轻人对马斯克的崇拜?
大部分崇拜者都是羡慕马斯克的成就,功成名就的历程和帅气的颜值,很少有人考虑马斯克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崇拜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崇拜马克思可以借鉴他的努力和拼搏精神,但是成功不能复制,自己的未来只能自己掌握。
年轻人崇拜他是因为他的挣钱能力,并没有看到他的努力,没有随随便便成功的人,如果你不是富二代。
扩展资料:
埃隆·马斯克的朋友们评价他是个目标极其明确的人,他习惯从工程师的视角看世界。 AdeoRessi,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室友说,他也是一个疯狂的创业者,大学时候,两人曾经开了一个夜总会,每次警察打来电话,总是马斯克故作冷静地回应。
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常常思考,这个世界面临的真正问题是什么,哪些会影响到人类的未来。 他看好互联网,可持续能源和空间探索。 后来他依约进入了这三个领域,并依次扔下PayPal,TeslaMotors和SpaceX三个重磅炸弹。
“只要他看好的,他会一直努力,直到达到目标。 ”Ressi说。 对于那些反对他的人,他会不遗余力地反击,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马斯克
科学狂人马斯克
埃隆•马斯克是一个商业界和 科技 界的风云人物,在商界他的旗下有著名的特斯拉 汽车 制造公司、spaceX公司、neuralink公司solarcity公司等,是一个大富豪、成功的商界人士,在科学界他又有在人们看来几近疯狂的语言和惊人的成就。 马斯克的宏伟目标是:1,帮助人类移民火星:在2024年,实现首次载人登陆火星,在随后的40~100年里逐渐将10万人以最低成本10万美元送上火星,从而在火星上建立人类第一座城市。 马斯克的星舰实验2,实现地球一小时交通圈:利用spaceX公司制造的星舰飞船,用火箭送上太空,在高速旋转的地球轨道实现加速,然后在特定时刻返回地球,整个过程不会超过40分钟。 这样,可以在地球上建立一套交通系统,只要30分钟便可到达地球上的任何地点。 马斯克在海上建立一个浮动回收平台, 海上浮动太空港火箭发射/回收图 即海上浮动太空港,既可以作为飞往火星的星际飞船的发射基地,也可以用作地球一小时交通圈不同地点之间出发/返回的基地。 3,永生独裁机器人:现代 科技 很有可能制造出永生的独裁机器人,届时每个人都难道魔掌。 马斯克在其参与制作的一部记录片《你信任这部电脑吗?》里谈到人工智能的利与弊,在极大改变人类生活,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存在着危害人类的极其危险的可能。 因为由政府研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 永生机器人 长生不老,如果用它来管理和统治国家的话,则它的统治时间要比任何领袖和政党来得长,如此带来的便是永无止境的压迫,每个人都难逃永生机器人独裁者的魔掌。 因此,马斯克发出惊告:必须制定人工智能研发的监管条例,以防电脑与网络的智能化程度高过人类。 4,人类的永生计划: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神精蕾丝)公司,研发的脑机接口,可将人类的意识上传至计算机端,短期内可提升人类的认知能力,长期则能实现人类的数字化永生。 因此,人机共生,人类的永生不是梦。 笔者注:太空舱也许是马斯克旗下spaceX公司的首款太空产品,在点火发射飞往国际空间站的时刻,原来唯一有能力飞往国际空间站的国家的有关人士,先是用嘲笑的眼光看马斯克的失败,但当龙飞船成功升空,飞向国际空间站时,不得不向马斯克表示祝贺;spaceX公司的火箭回收技术极为成功,这将为当今世界上拥有火箭发射能力的国家所仿效;飞往火星的星舰原形机SN5的实验已获成功;浮动太空港从对猎鹰9号火箭的回收情况来看,回收成功率已达80%,目前对该火箭的回收已进入常态化。
本文地址: http://www.xiaojiuz.com/zuixinwz/d0008947c429924218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