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核战 没有赢家
最近几天,外卖大额券满天飞,消费者狂薅羊毛冰箱塞满奶茶、骑手急得直接下场包饺子、门店爆单店员累哭……
但这场消费狂欢背后,真的有赢家吗?
停不下来的“0元购”
“0元吃小吃、0元喝奶茶咖啡,0元买生活用品……这羊毛薅到手软。”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家住成都的涵涵(化名)实现了好几单外卖“0元购”。
不少消费者还趁着优惠开始囤货,据社交平台网友晒图,很多人把冰箱塞得满满当当的,全都是奶茶咖啡生鲜等。
像浙江网友“watercats”就晒出了8张饺子订单——不到5元买了近200个云吞,她从7月6日上午9点下单,收到最后一单紫菜鲜肉云吞时,已经是凌晨1点。
消费者激情下单背后,不少餐饮商家直接爆单了,尤其是此次补贴大战的核心战场茶咖。
后台系统宕机、打印机贴单“瀑布”、堆成小山的待取奶茶……“爆单图”在社交平台上刷屏。
西安一书亦烧仙草店主分享,周末一天接600-700单,做到最后茶叶都不够了,只能打电话找别的门店借乌龙茶。“凌晨两点还在跟供货商沟通,今天(7月7日)早上又堆了几百单预定单。”
据齐鲁晚报报道,济南世茂广场沪上阿姨店,4名店员一天共制作了近3000杯饮品;瑞幸多地门店订单量上千,不少店员做到深夜12点多才下班。
不仅茶咖,不少快餐品牌们也都被订单堆满,部分商家不得不暂停接单。
像小谷姐姐麻辣烫有门店单日订单上千;塔斯汀多个门店爆单,部分门店还挂出道歉信,提醒顾客谨慎下单;袁记云饺爆单到做不过来,部分门店直接停掉了线上接单……
短时间激增的订单量,骑手也赚麻了,不少骑手日收入突破400元,甚至有人一天赚了1700多元。据澎湃新闻报道,不少骑手的工作时长也从原来的7个小时延长到12个小时。
甚至因为订单太多,商家来不及出餐,有骑手进入后厨开始现场制作水饺、做奶茶。
消费狂欢背后,没有赢家?
这场外卖补贴消费狂欢背后,看似所有参与方都能获益:消费者以极低价格享受到美食,骑手收入飙升,商家也迎来了订单高峰,有了更多曝光和销量。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不可否认,确实有不少商家迎来了订单量的上涨,比如厦门某寿司店主分享称,其店铺订单量一天就增长了50%;奈雪的茶7月5日-6日两天外卖订单破100万单,环比增长50%,单店最高环比增长230%。
然而,也不少参与活动的商家反馈,营业额看似可观,但扣除补贴、原料、人工等成本后,赚不了多少钱甚至还会亏损。
在陕西开烤肉拌饭店的王明(化名)算了一笔账,7月5日,他在线上卖了700多单,营业额将近2.8万,扣除线上运营、原料、水电等其他成本,自己干一天只能赚500多元,比平时还少。
一连锁茶饮品牌加盟商表示,“平常500单的利润现在要做到1000单才行,累的是员工。”
线上订单量暴涨,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堂食消费。毕竟,堪称“白菜价”的外卖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太高了。
最近几日,红餐网走访商圈时就发现,以写字楼白领消费为主的商场快餐店,到了午间饭点,堂食顾客肉眼可见减少,而送餐的骑手却增加了不少。
眼下的“补贴狂欢”,正在将餐饮商家推向两难境地:参与其中,可能“赔本赚了吆喝”;不参与,则需要直面客流、订单的不断下滑的艰难处境。
即便部分商家,短期内看似能接住这波“红利”,从中受益,但长期来看,无限竞底的价格大战带来的“反噬”,最终很可能会无差别地波及餐饮行业的每一个参与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这场补贴狂欢带来的“后遗症”——对消费习惯的重构———或许才是餐饮商家未来最大的挑战。
从数据上看,年轻人日常点外卖的频率明显上升了。在大额优惠的诱惑面前,很多原来不习惯点外卖,或压根不会点外卖的消费者也开始入局薅羊毛了。
如今,外卖与线下餐饮之争就类似当年的电商和实体店之争,当消费者产生餐饮消费需求时,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点开外卖app而不是出门找馆子。这种潜移默化的消费意识迁移,或将线下餐饮推向更艰难的处境。
其次,就是持续补贴引发的价格锚定效应,消费者对于价格的心理预期进一步下滑。
举个例子,不少消费者历经这场补贴后表示,“以后超过10块钱的奶茶都不会点了”“9块9的咖啡我都嫌贵了”“中午吃顿快餐20元就是我的底线”……
可想而知,当价格回归日常时,很多品牌可能面临被消费者“抛弃”的风险,或者产生抵触情绪,减少消费频次。
上一批“餐饮王者”,正在被时代抛弃!
这意味着,在盈利空间被压缩、消费习惯被改变、需求被分流的种种压力之下,抗风险能力弱的小店可能直接出局,而连锁大品牌也不得不重构整个价格体系,在平衡成本与盈利之间举步维艰。
长此以往,整个餐饮行业可能会陷入恶性循环的乱局。
未来食餐饮战略咨询创始人余奕宏就表示,“当绝大多数线下餐饮门店成本结构被破坏,狂欢过后全民哀伤。”
事实上,这两年激烈的“价格战”已经清晰揭示:仅靠低价竞争难以持续,且对行业生态具有破坏性。
补贴狂欢终将退潮,如何在内卷式竞争中,找到生存之道,是所有餐饮从业者们必须面对的难题。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周飞飞;编辑:何阳
如何打赢核战争

现在所有的核战争的战术战法都停留在理论阶段,你应该直到核武器从古至今只是威慑手段的一种,当然不能够轻易使用,核与核国家之间的核战争要想取得胜利我认为至少有三点因素,第一迅速切断敌国的所有通信与连络,核弹的发射有一套相当复杂的程序与授权,当连络被终止后所有核武器的威胁也就相对段时间的得以解除,第二先发制人对敌国所有的有价值目标进行核打击,包括指挥部,各个军部,具有武器生产能力的城市等等,当然要一击致命不能让帝国拥有喘息的机会,第三就是做好反导弹预警拦截系统,面对帝国发射的核导弹要及时拦截。 核战争是一场破釜沉舟的战争,造成的危害太大了,而收到危害最大的就是当地的居民,因为他们的防护措施一般都很简陋,希望这种武器永远不要使用。
美国曾经几次核威慑新中国,为什么始终没有实际行动?
首先,在我们没有核武器的时候,美国在抗美援朝时对我们进行核威胁,那是我们与苏联关系紧密,而一旦美国发动核打击,核战争是没有赢家的。 在我们有核武器之后,台海危机好像也进行过威慑,但正如我所说,核战争没有赢家,1000枚核弹头和50枚核弹头没有差别,迫于这种考量,有核武的国家从未使用过,更多的是威慑意义。 美国发动战争,是国会还是参众两院投票我不清楚,但不是百姓投票。 百姓负责选出议员。
美俄两国会爆发核战争吗
美俄两国会爆发核战争吗
自从美国白宫不顾劝阻正式宣布退出《中导条约》并开展相关的导弹试射工作后,意味着这份在前苏联时代由美苏两方签订的军备控制条约,最终变成了一张废纸。
《中导条约》的重要性无需赘述,它自签订日起并没有拟定终止的日期,也就是说,签订双方一致认为,这是一份在未来的任何时刻都具有生效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条约。 毕竟,比起用自觉心和责任感来限制战备的野心,白纸黑字的书面协议要稍微靠谱一点。
随着条约的失效,束缚美国军事霸权野心的封印也自然解开,除了试射和研制中程导弹外,甚至计划考虑在亚太对俄敏感地区部署导弹军事基地,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和俄罗斯之间军事对峙的紧张局面。 不禁令人担忧,在冷战时期得到及时制止的世界性核危机,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到来。
据外媒体报道,美国军备控制协会执行主任达里尔·金博尔就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在美俄这样两个核武器发展水平高且存在一定利益分歧的军事强国之间,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是存在并不可忽视的,他甚至担心,可能只需要一盘在错误的场合出现的录像磁带,就能点燃这场恐怖战争的导火索,进而引发全球性的灾难。
这样的说法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历史上,因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而左右时代发展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而达里尔·金博尔所认为的一盘录像磁带就能引发一场核大战,在美苏之间就曾有过先例。 1979年11月9日上午8时,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发生了。 美国国家预备军事指挥中心、五角大楼军事中心、防空司令部以及战略空军司令部同时拉响警报。
接着,四个预警中心的值班员被眼前所见吓得目瞪口呆——画面显示,大量苏联导弹向美国飞来!什么意思?苏联人不宣而战了?
来不及迟疑,美国人也迅速做出决策,打开战略导弹井,完成布置核弹的发射程序,准备还击报复苏联。 美军核弹已就绪,只等一声令下扔向苏联本土。 千钧一发之际,警报突然又同时解除,所有人再次愣住了,这演的究竟是哪一出?原来,由于出现故障,一个中心的计算机系统误播了演习录像磁带从而导致了这么一场闹剧。
即便是虚惊一场,这位美国军备控制协会的执行主任想起那段往事,依然感到后怕不已。 他表示,因为类似“遇袭发射”的特殊情况导致导弹攻击系统错误启动的可能性,需要引起美俄双方高度重视。
美俄两国各拥有约1400个战略核弹头、数百枚海基和陆基导弹以及大量战略轰炸机,一旦哪一方使用一次核弹,势必会引发全面核战争。 达里尔阐述了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家们对美俄核战争的模拟结果,在这种大规模的攻击下,大约会导致1700起核弹爆炸,短短5个小时内将有超过1亿人死伤。
人类的武器装备越强大,我们的世界就越脆弱。 因此,对于世界大局而言,积极避免军事冲突、“核战争中没有赢家,并且永远不能开打”,应当成为包括美俄在内所有拥核国家的共识。
本文地址: http://www.xiaojiuz.com/zuixinwz/963ea48e518e80300f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