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共生蕴华章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
新华社拉萨7月23日电 题:和合共生蕴华章——解码“藏东明珠”昌都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社记者储国强、党黎、格桑朗杰
扎曲河在东,昂曲河在西,自北而来的两条河流,一路奔腾至横断山脉西段合流为澜沧江,交汇处即为“藏东明珠”——昌都。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奔流不息,茶马古道见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西藏第一所现代学校、第一家公立医院诉说雪域高原的红色故事;唐卡漆画、洛隆藏刀展现高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横断巍峨,三江并流。昌都,正扎根于镌刻英雄传奇的红土上,守正创新书写着新时代民族交融之情、红色文化之韵与非遗传承之章。
古道新途 讲述民族交融史
走进昌都茶马广场,民族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店铺里摆满来自各地的商品,往来的游客或驻足挑选、或与店主商讨议价,热闹场景仿佛再现茶马互市昔日繁华。
对于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族群众来说,茶叶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为了将川、滇的茶叶运入西藏各地,千百年来,一支支满载着货物的马帮队伍,无数次穿行于川、滇、藏的险峰深谷,开辟出一条条商贸交通线,交织成茶马古道。昌都便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物资集散地之一。
悠悠驮马脖铃声,千年商贾往来情。
“茶马古道不仅传颂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佳话,也将民族团结、冒险开拓、契约诚信的精神代代相传。”昌都市博物馆馆长洛松泽仁说。
芒康县纳西民族乡加达村,81岁的旦增赤列家中,有一栋百年老宅,如今已改建成传统文化展馆:斑驳破旧的马鞍、手工制作的卤水桶、布满锈迹的脖铃……老物件一一陈列,是对历史记忆的无声诉说。
“年轻的时候,我随马帮到云南换取茶粮,从最开始的手势比划到后来学会不同民族的语言,与汉族、傈僳族等民族的生意伙伴逐渐成为朋友。”抚摸着祖辈用过的这些物件,旦增赤列深有感慨。
高耸的山脉、汹涌的河水,并未切断西藏与各地的交流。坐拥古道要冲的昌都,默默见证不同地域的人们,跨越千山万水,在风霜雨雪中书写动人诗篇。
硕督,藏语意为“险岔口”,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据《洛隆县志》记载,清雍正时期,入藏清军在硕督镇驻扎,后与当地藏族居民结婚生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至今在硕督镇代代相传。
“我的外公便是当年进藏后留在了这里。现在硕督镇有37户民族团结家庭,当地既有西藏本地的特色习俗,更有不同民族交融后流传下来的民俗节日。”洛隆县硕督镇群众央青巴珍说,直至今日,硕督镇部分家庭仍保留着做月饼、腌酸菜、节庆日舞狮和挂对联的习俗。
芒康县木许乡,生活着藏族、汉族、傈僳族、纳西族等民族群众,他们守望相助、团结协作,共同谱写着一曲曲悠扬动听的民族团结之歌。
夏日,木许乡小学校园内绿意盎然,朗朗读书声不绝于耳,40岁的白族老师雷云春在这里一待就是19年。
“我是云南丽江人,毕业后来到这里任教,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幸福。”雷云春笑着说,“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是我在此坚守的动力,这里有让我放不下的学生,是我人生的‘第二故乡’。”
红色热土 传承不灭英雄色
昌都市昌都西路24号,一座青砖围腰的仿苏式二层小楼静静矗立——这里是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办公旧址。
1950年9月,中共昌都工作委员会成立,这是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领导下党经营西藏、开展工作的第一个地区级党组织,为昌都解放提供了组织准备。
1950年10月19日,西藏昌都解放,五星红旗飘扬在“世界屋脊”,从此,藏东大地“换了天”,藏东儿女“翻了身”。
1951年1月1日,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正式成立。此后,这座小楼里产生了多个“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建设了第一所现代学校、第一家公立医院、第一个邮政所……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昌都留下厚重的“红色印记”。
昌都,作为西藏第一个解放的地方,红色基因深植大地。
在左贡县列达村村史陈列馆内,9位村民于1962年手工缝制的一面国旗保存至今。“当时村里人集体劳动时,这面旗就插在田间地头;开会时,就挂在墙上。全村人把它当宝贝。”85岁的村民仁增拉拥经历过昌都解放、川藏公路修建、西藏民主改革,过往记忆至今犹新。
201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列达村“两委”里的11位党员,再次手工制作了一面国旗。如今,陈列在展馆内的两面国旗,饱含着全村人对党和国家的赤胆忠心,承载着这片土地的荣耀与自豪。
位于318国道邦达至八宿段,怒江峡谷最窄处的怒江大桥遗址纪念馆,一旁崖壁上“征服山”三个大字无声地诉说着英雄当年的壮举——11万筑路大军挺进西藏,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西藏与祖国各地连接起来。
“战士们搭溜索、渡湍流、攀上险崖勘探线路,以巨大的牺牲和奉献,架起了这座‘咽喉要道’。”展馆讲解员曲雍措姆动情地说。
3000多名筑路军民用生命铺就的天路,如今已经成为游客体验祖国大好河山的景观大道,极大地促进了西藏与内地之间的互动交流。“现在进藏方式多种多样,十分便捷,但是历史不能忘记。”成都游客王彬宇感慨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
近年来,昌都市积极做好红色遗迹保护展示工作;以红色历史、革命故事、典型人物为背景,创作推出《铸魂达玛拉》《丹达魂》等文艺作品;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红色研学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全市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昌都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谭斌说:“昌都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擦亮红色文化底色,进一步展现好‘红色昌都’的底蕴与魅力。”
藏东明珠 绽放文化新魅力
昌都是西藏第三大城市,是康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作为康巴文化的鲜活载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芒康弦子舞,一舞一动中饱含藏东儿女的豪迈奔放;井盐晒制技艺,见证千年民族交融史,凝结着当地群众的生存智慧;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承载高原民族以刀刻经典、以版传文明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印记,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一个民族‘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根脉。”洛松泽仁说,弦子舞的豪迈、制盐工艺的古朴、刻版技艺的精妙,早已融入藏东儿女的血脉,沉淀出对文化传承的坚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牢记总书记嘱托,昌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通过非遗工坊建设、文创产品开发、文旅融合发展等多种形式,让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
昌都市卡若区嘎玛乡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不少当地群众世代从事唐卡绘画、金属锻造、石刻等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几乎家家有工匠、户户有传人。
走进嘎玛乡的玛吉阿玛唐卡画室,人文、宗教、风景等多种形式的唐卡漆画让人目不暇接。26岁的仁青郎加和24岁的学徒其美平措正将细碎的蛋壳镶嵌在画板之上,不时用刻刀勾勒出层次渐变。
“大漆与唐卡这两种民族传统艺术的‘碰撞’,让绘画内容多样、形式丰富,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文化创新中。”仁青郎加说。
洛隆藏刀拥有400多年历史,是昌都洛隆当地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用具。
在孜托镇加日扎村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合作社里,寸昆杰向徒弟们示范洛隆藏刀的锻造工序,他是首位掌握洛隆藏刀技艺的白族人:随着鼓风机吹动,室内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被烧得通红的刀片在空气锤的敲打下火花四溅……
为了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寸昆杰在保持传统手工雕刻的基础上,引进空气锤、液压机、淬火机等现代工具,不断提升洛隆藏刀的制作效率。“藏刀制作,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传承责任。”寸昆杰说。
文脉根深,匠心传续。近年来,昌都秉持保护、传承、创新理念,依托丰富文化遗产和独特民俗风情,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民俗戏剧、传统技艺、歌舞竞技……中华文化瑰宝,在创新中赓续绵延,于坚守中焕发生机。
三江奔流,千年文明交融共生;红色热土,英雄精神薪火相传。新时代新征程上,“西藏门户”昌都,以包容之态传承根脉,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在雪域高原书写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史诗。(完)
关于苏轼的作文
我读苏轼
幼时的我,读苏轼的《题西林壁》,熟读成诵,其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是信手拈来,但对个中精深的哲理却并不深谙,只是读出了庐山的奇异,庐山的多姿。
童年的我,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了解了原来诗竟可以神奇地将画这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融合。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不仅精要地再现了惠崇这位宋初著名僧人的画作之形象,而且还不为原画所囿,表现了画笔难以表达的感觉和事物,使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温暖气息和蓬勃生机,将画意与诗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少年的我,读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读明白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以绝色佳人喻绝佳胜景的绝妙之笔,反复吟哦,暗自佩服叫好。
后来的我,读《江城子》,读苏轼与妻子伉俪情深;读《水调歌头》,读苏轼对弟弟深挚的同胞情谊,以及超然达观的襟怀;读《念奴娇》,读苏轼豪放词的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境界雄阔。
直到现在,我开始读懂苏轼了,读懂了他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物与我皆无尽”的旷达的人生态度;读懂了他戏谑自己的学生秦观“小人繁须也”的诙谐幽默……
这就是苏轼———北宋文坛上的领袖人物,一位才华横溢、为世人所敬仰、为后人所钦佩的一代文豪。 他的名、他的作品、他的精神境界一定会被人们所铭记,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如何改变气质
1.长相不令人讨厌,如果长得不好,就让自己有才气;如果才气也没有,那就总是微笑。 2.气质是关键。 如果时尚学不好,宁愿纯朴。 3.与人握手时,可多握一会儿。 真诚是宝。 4.不必什么都用“我”做主语。 5.不要向朋友借钱。 6.不要“逼”客人看你的家庭相册。 7.与人打“的”时,请抢先坐在司机旁。 8.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耳朵里。 9.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只微笑。 10.自己开小车,不要特地停下来和一个骑自行车的同事打招呼。 人家会以为你在炫耀。 11.同事生病时,去探望他。 很自然地坐在他病床上,回家再认真洗手。 12.不要把过去的事全让人知道。 13.尊敬不喜欢你的人。 14.对事不对人;或对事无情,对人要有情;或做人第一,做事其次。 15.自我批评总能让人相信,自我表扬则不然。 16.没有什么东西比围观者们更能提高你的保龄球的成绩了。 所以,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声。 17.不要把别人的好,视为理所当然。 要知道感恩。 18.榕树上的“八哥”在讲,只讲不听,结果乱成一团。 学会聆听。 19.尊重传达室里的师傅及搞卫生的阿姨。 20.说话的时候记得常用“我们”开头。 21.为每一位上台唱歌的人鼓掌。 22.有时要明知故问:你的钻戒很贵吧!有时,即使想问也不能问,比如:你多大了? 23.话多必失,人多的场合少说话。 24.把未出口的“不”改成:“这需要时间”、“我尽力”、“我不确定”、“当我决定后,会给你打电话”…… 25.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欢你,那是不可能的,让大多数人喜欢就是成功的表现。 26.当然,自己要喜欢自己。 27.如果你在表演或者是讲演的时候,如果只要有一个人在听也要用心的继续下去,即使没有人喝采也要演,因为这是你成功的道路,是你成功的摇篮,你不要看的人成功,而是要你成功。 想改变自己的气质,先得不招人讨厌, 你试试吧, 我觉得很适合
本文地址: http://www.xiaojiuz.com/zuixinwz/5f0be04339df99b9dd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