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新华社北京7月23日电 题: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述评之七

新华社记者叶昊鸣
城市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要形成安全高效的发展模式。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是“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城市风险复杂化叠加的背景下,必须统筹城市发展和安全,这是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
科学规划提升城市全域安全
水光粼粼,绿草如茵,入夏的深圳湾水域,一派生机勃勃。
得益于海绵城市建设,深圳将治水与治城紧密结合,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统筹城市发展和安全,建设韧性城市是重要抓手,要把韧性城市的标准和要求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之中。
依托城市公园环、郊野公园环、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和生命线环廊,构建三条韧性支撑环;综合区域性战略资源供给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主骨架,构建八条韧性保障通廊;构建由全国及区域交通枢纽、重大能源设施、综合应急救援基地等关键设施组成的韧性保障支点……作为全国首个将韧性城市建设纳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北京正依托“三环八廊多支点”的市域韧性城市支撑体系,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统筹规划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合肥构建供电、供水、交通、物资避难场所等功能完备的韧性空间分区;九江持续推进城市防洪、内涝治理、给水排水工作;重庆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
“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领域、多主体的系统工程,需以顶层设计为基石,通过政策协同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治理能力的系统性跃升。”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李智超说。
数字技术强化城市安全支撑
超大城市往往面临人口密集、城市资源难以有效配置的挑战,如何破解?
构建数字底座场景,实现城市建筑、道路、管网等要素动态更新;集成2.5万余个小区、园区、楼宇、厂库房等建筑数据构建“消防透明化战场”,助力火警控制用时缩短近1分钟……上海徐汇区借助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探索出了一条城市数字技术治理路径。
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为基底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正在重塑城市安全防护体系,推动城市治理整体思路由“被动应急”向“主动防控”跃迁。
202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对外公布。意见提出了包括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等11项重点任务。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工程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翔认为,通过运用前沿技术促进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深化韧性城市智慧化建设,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已基本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200多个千兆城市中超过一半开展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配套加装了物联智能感知设备;不少城市在“智慧大脑”基础上建立的应急系统赋予机器设备更强的学习和计算能力,可对城市风险进行动态识别和关联分析。
“持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提升整个城市的韧性和承载力,最大程度降低灾难带来的损失。”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委智慧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梁峰说。
多元共治凝聚城市治理合力
局地阵风达13级,超过2300棵树木倒伏——4月11日至13日,北京迎来凶猛“陆地台风”。极端天气下,这座城市运行依然平稳有序。
“根据《北京市大风天气应急预案》,针对极端天气,城市内哪些部门需要参与、各自如何负责,都有明确规定。”北京市应急管理局预案处副处长王新华说。
统筹城市安全与发展,要整合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力量和资源,提高集成化防范准备和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同时,要清晰划分部门与岗位职责,促进各项城市安全管控朝着实、深、细、快、久方向推进。
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要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逐步形成人人自觉践行韧性城市理念、积极参与韧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中国红十字会探索打造“韧性社区”,助力社区拥有提前应对、快速处置、有效解决突发事件和迅速恢复的能力;广州等地积极推进应急安全科普宣传工作,加强公众安全教育……建设韧性城市,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多方参与、协同融合的良好格局。
韧性城市建设,凝聚着对“无惧风雨”的向往。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既要深扎系统部署、科学谋划的精密根系,也要培育全民防灾的文化枝叶,方能培植出高水平文明城市建设的大树,不断开拓现代化城市发展新局面。(完)
韧性城市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韧性城市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础设施韧性建设是首要方面。 这涉及到城市的水、电、交通、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 韧性城市需要确保这些基础设施在面临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冲击时,能够迅速恢复并保持正常运行。 例如,通过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可以减少极端天气对管线设施的破坏;通过智能化交通系统,可以在灾害发生时快速疏散人群,减少交通拥堵。 生态环境保护也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 城市需要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自净能力,以应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 这包括保护城市绿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技术,以及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建设。 社会韧性同样不可忽视。 韧性城市需要构建一个包容性强、凝聚力高的社会环境,使居民在面临困境时能够相互支持、共度难关。 这要求城市加强社区建设,提高居民参与度和自治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最后,经济韧性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基石。 城市需要拥有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经济创新能力,以抵御外部经济波动的冲击。 这包括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努力。 同时,韧性城市还应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
何谓“城市韧性”?
城市韧性是指城市在面对各种内外部压力和冲击时,能够保持、恢复并适应的能力。
韧性的英文为resilence,本义是弹性与复原能力,是一个较为多元的概念。 2002年,“城市韧性”(urban resilience)被首次提出,近年来在国际城市治理领域的影响日渐深远。 作为当下最前沿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理念,韧性城市的理念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建设韧性城市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型工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在韧性城市的软硬件建设上,必须保证软硬件的双管齐下:
此外,韧性城市的建设还强调时间维度的概念,即科学系统地划分城市灾害的各个阶段,包括预防阶段、救治阶段和恢复阶段。 在预防阶段,城市应制定有效的预案和防范措施;在救治阶段,要在最短时间内做到消除灾害及救治受灾群体;在恢复阶段,要迅速恢复灾害带来的损失,使城市尽快恢复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城市韧性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涉及城市建设的多个方面。 通过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城市功能和适应性、加强预防和应对能力等措施,可以不断提升城市的韧性水平,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标准
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这涉及到城市建筑、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是否具备抵御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突发事件的能力。 例如,建筑物是否按照抗震、抗风等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交通系统是否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疏散能力等。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 一个安全韧性城市必须拥有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资源的储备和调配、应急队伍的建设和培训等方面。 这能够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城市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降低灾害损失。 城市社会的韧性。 这主要体现在城市居民的安全意识、自救互救能力以及社区组织的凝聚力等方面。 一个具有高度韧性的城市社会能够在面临困境时保持团结和稳定,共同应对挑战。 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安全韧性城市还需要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通过绿色建设、节能减排等措施降低城市对环境的压力,提高城市的生态韧性。 这有助于城市在长期发展中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标准涵盖了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程度、社会韧性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等多个方面,这些标准共同构成了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具备安全韧性的综合指标体系。
本文地址: http://www.xiaojiuz.com/zuixinwz/fd0109581892600bfe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