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又来了 光伏大爆发
自7月1日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后,多晶硅期货市场反应最为迅猛。
短短八个交易日,主力合约价格从3.2万元暴力拉涨至4.1万元上方,累计涨幅近30%。商品期货有11倍左右的杠杆,实际回报可能超300%,而期权市场更为暴力,深度虚值期权涨幅超100倍的也不少见。
股票市场反应要比期货更慢,涨幅也明显小一些。一来,股票参与方包括众多机构、散户等,不像期货市场基本全是专业机构,定价迅速有效。二来,股票除受产品价格影响外,还与大盘行情、市场情绪等多方面有关。
不过,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等多晶硅龙头在8个交易日内依旧大涨了23%以上。行且至今,市场对接下来多晶硅龙头的表现又有不少分歧了。
目前,市场对光伏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已经没有偏见与分歧了。但对于接下来的产能出清进展、价格上涨空间依旧抱有怀疑。
有人认为,高层定调要反内卷,下面根据这个方针制定具体细则,还要跟企业沟通、组织开会,听取各方意见,到最后落地公布,一般快则几个月,慢则一年。
上一次供给侧改革是2015年11月提出的,而煤炭、钢铁产能出清政策落地的时间为2016年2月。
有人则认为,光伏政策落地速度可能会很快,产能出清节奏会超预期。因为这不是第一次提出或整治反内卷,事实上从去年开始,相关部门已经开始走访企业,或指定相关政策,这一次也得到了高层的指示批示。
7月11日,求是网(中共中央机关刊)发布评论员文章——《如何有效整治“内卷式”竞争?》,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写道:
整治“内卷式”竞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招制胜,需要遵循经济规律,汇集各方力量,多管齐下,综合整治。
这其实暗含表达了光伏政策落地、产能出清节奏不会那么迅猛,需要多点耐心。
从多晶硅产业进展看,政策落地至少需要1-2个月。据垂类光伏媒体报道,实施落后产能并购时间表大致如下:
第一段初步意向,时间范围为6月30日-7月4日;
第二阶段启动尽调,签署意向性收购协议,时间范围为7月7日-7月31日;
第三阶段,启动债权人谈判启动审计评估,时间范围为8月1日-8月15日;
第四阶段,形成收购及化债方案,时间范围为8月18日-9月1日;
第五阶段,签署协议,时间范围为9月4日-9月22日。
由此可见,光伏政策落地与产能出清确实需要时间去协调处理,没有想象那么简单,因为利益复杂交织。
第二,多晶硅上涨价格区间。
按监管要求,硅料厂需按照综合成本进行销售,否则将面临处罚。目前,硅料龙头平均成本线至少在4万元以上,未来多晶硅价格底线已经出现了。
据媒体报道,硅料并购联盟目标,多晶硅价格至少为6万元,甚至要超过8万元。如此一来,才能确保成本不亏,同时让龙头企业有能力偿还债务及利息。
这里,我们进行一笔粗略测算。若按龙头4万元综合成本,未来要卖6万元的价格,那么120万吨有效产能来计算(6家龙头总产能250万吨,去掉50%+落后产能),一年能赚240亿元。那么,700亿并购负债,也需要3年时间才能够完全化债。
如果多晶硅大幅上涨,下游硅片、电池片、组件厂商、终端电厂能不能有效传导,成为市场分歧很大的点。
在我看来,本轮驱动多晶硅价格上涨,并不是直接由下游或终端厂商来决定(需求相对稳定),而是由上游供给侧改革力度来决定的。按照目前至少50%以上去产能程度,多晶硅供需不久就会实现相对平衡。
而现有高库存也不是太大问题 。只要几家多晶硅想要拉价格,甚至可能考虑产线全停1-2个月,再按需生产,就可以把渠道积压库存消耗干净。
无论现在市场对出清进展、价格分歧如何,可以确定的是,光伏产业链已出现困境反转。这属于行业基本面的重大变化。
当前龙头股价反弹,但还未充分定价反转带来的市场集中度提升、价格提升,以及中长期稳定盈利的预期。
本轮光伏并不是靠市场自然出清,而是依靠外力政策来主动出清,与2016年煤炭开始的供给侧出清最为相似。
2010—2015年,A股煤炭行业ROE分别为19.6%、15.8%、10.3%、5.9%、-0.5%。盈利能力持续下滑,主要原因是这些年煤炭行业不受限制地持续扩产,产能规模突飞猛进,而需求又疲软,产能过剩幅度日趋严重。
2015年,全国煤炭产能57亿吨,实际消费仅35亿吨,过剩产能达22亿吨。行业亏损面超90%,企业利润同比暴跌超60%。
动力煤主力期货价格也从2013年的600元持续下跌至2015年11月的278元,跌幅高达53%以上。焦煤期货价格从2013年上市第一天的1300元持续下跌至2015年最低的484元,累计跌幅高达63%。
而后,高层提出供给侧改革战略,到2016年2月产能出清文件出炉,政策目标是3-5年内煤炭退出产能约5亿吨。
从后来实际出清产能看,据中泰证券统计,2016-2018年三年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8.1亿吨,2019年淘汰1.1亿吨,2020年淘汰7000万吨左右,远超预期目标。即十三五期间差不多淘汰了10亿吨产能,大幅优化了行业供给格局。
到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量为40.49亿吨,生产量为39亿吨,基本实现供需平衡。
煤炭需求量变化不大,但价格持续上台阶,意味着毛利率、净利率水平攀升,ROE就会持续走高。
2016-2024年,煤炭行业ROE为4.7%、12.4%、11.7%、11.4%、10%、16.6%、22.7%、16%、12.7%。横向对比,其中,2022年煤炭ROE已经超过食品饮料的20.3%,成为31个申万行业中盈利能力最强的行业。
煤炭企业盈利能力伴随价格波折走高,股价也在供给侧改革提出来之后,一路上涨至2024年,整整持续上涨了9年。
其实上,2022年是煤炭业绩最高的一年,后面基本面开始恶化(拉闸限电审批大量新产能,2023年开始开始落地),但股价依旧持续大涨两年,主要逻辑是彼时市场持续下跌,情绪悲观,煤炭被视为红利风格典型代表,资金抱团再把估值抬升了上去。
可见,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威力是巨大的。当然,煤炭与当前光伏还是有些不一样。当时煤炭价格涨幅大,还跟2016年启动棚改,带动房地产需求爆发有关。
目前,光伏需求增长还可以,但从明年开始因贸易壁垒(美国要求光伏电站采购中本土化比例,2026年达到50%,2029年为80%)等,还将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但整体不会延续过去几年非常景气的状态。
煤炭是供需两端发力,导致煤炭板块迎来了超级大牛市。而光伏这一次发力主要在供给侧,价格端也有较大上升空间,但不会持续大涨,且需求一半在海外,无法精准调控发力,但未来估值大修复行情依旧值得期待。
一般而言,几乎所有行业都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需求爆发,供给扩张。 这时企业都看到生意不错,都来搞,快速把这个市场做大。
第二阶段是需求放缓,供给快速扩张。 因为经历了第一阶段以后,企业都觉得是最后赢家,开始厮杀,这时候就看到利润率开始下降。
第三阶段,需求继续放缓,但产能扩不动 全行业开始亏损了,要开始缩减产能了。
第四阶段,新驱动力形成需求开始复苏,而供给可能已经卡在一个很小范围。 这个阶段,需求增速显然不会有第一阶段那么快,但最后几个大赢家很确定(不像第二阶段,跑马圈地),盈利确定性是很强的。
短短几年,光伏从第一阶段快速进入到第四阶段,估值也坐了过山车。目前,在行业龙头整体跌了80%的大背景下,叠加行业反转重大驱动。从逻辑上讲,行情上行才刚刚开始,只不过一开始的时候,分歧都会比较大而已。
从资金面来看,截至2025Q1,主动权益基金对光伏板块的持仓市值占比仅1.2%,较2024年同期的4.8%下降75%。机构调仓做多光伏,也不会那么快完成切换,但目前光伏确定性较强(尤其是多晶硅环节),预估后面仓位占比会有明显上升。
当然,光伏亦有动荡风险,尤其是这波蹭着概念快速暴涨的伪龙头,而真正市场份额高、负债率低的龙头还远远没有充分定价,择机上车依旧是不差选择。
2018年7月份以后光伏发电的新政策
2018年,中国光伏行业基本面将再获改善:
1、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到2020年,发电成本将下降33%至0.35元/千瓦时,“平价上网”时代已不遥远;2018年至2020年,全球光伏年需求将达112GW至136GW,其中,中国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至少为50GW;
中国一线光伏制造商仍被低估,这些光伏制造龙头凭借在技术方面不断创新,将新增产能转化为新的市场份额,巩固行业地位。
2、“平价上网”,是国内光伏行业发展方向。
2017年12月22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了《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项目价格政策的通知》,进一步下调了今年光伏项目上网电价以及补贴金额,中国光伏行业在“政策驱动”转向“成本驱动”的路上又迈出坚实一步。
3、光伏电价、补贴的下调倒逼企业不断降低光伏发电成本。 近十年来,中国光伏发电成本已由2007年的2元/千瓦时降至2017年0.5元至0.6元/千瓦时。
瑞银证券预计,到2020年,中国光伏发电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33%,从而步入“平价上网”时代。
4、光伏产业链上游多晶硅、硅片以及中游电池、组件制造成本的下降是主要原因。 多晶硅的主要生产成本为电费和折旧,这两项分别约占生产成本的35%、20%。
目前,中国多晶硅制造商正在通过两种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降低每千克多晶硅产量平均用电以及通过扩大产能以摊薄每千克多晶硅的折旧成本。
目前,中国一线多晶硅厂商多晶硅总成本为9美元/千克,未来两年,这一数据有望降至7美元/千克。
降低硅片生产成本的主要方式则为:加大铸锭尺寸提升每生产轮次产量以摊薄单位成本以及用金刚线切割取代传统砂浆线切割。
未来两年内,中国一线硅片制造商目标将非硅制造成本进一步削减30%以上。 提升转换效率,是中游电池、组件端企业继续研发的思路。
5、在PERC、HIT、IBC等新技术驱动下,中国制造商转换效率将继续引领全球。
对于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趋势,业内基本保持积极态度。
但由于2017年国内光伏行业超预期发展,在今年光伏需求能否再现去年高增长的质疑下,业内对于今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的预测出现分歧。
持谨慎态度的人士预测认为,今年中国新增装机量或达到40GW,低于2017年。
而有人则持乐观态度,预计2018年至2020年中国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至少为50GW。
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
1、首先,政府对光伏产业大力支持,接连出台相关政策。
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便把太阳能发展作为未来能源战略的一部分,从那时起便不断出台支持政策。
纵观日本政府政策出台的思路:实行高额补贴,推动光伏企业研发和投产的积极性,表明了国家对新能源的鼓励态度。
同时解决并网发电系统的运用问题,免除企业的后顾之忧。
之后向民用系统倾斜,扩大装机量。
根据中国目前的情况,一开始就高额补贴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但日本政府光伏政策的思路还是值得借鉴的。
2、其次,企业坚持不懈,把光伏发电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在日本刚发展光伏产业时,很多企业的光伏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不到10%,但由于企业都认识到了光伏产业的前景,依旧高投入进行光伏研发。
如今,日本的光伏企业成就斐然。
根据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日本夏普公司2000-2006年连续七年占据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榜首位置,此外,夏普、京都陶瓷等日本企业的科技研发水平也处于世界前列。
最后,日本民众节约环保意识强。
日本国民从小就接受了节能环保的教育,对国家的环保政策强烈支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太阳能光伏系统普及率的提升。
3、另外,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也指出,日本发展光伏产业的经验,还有一点值得借鉴,那就是注重人才的培养。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日本政府对太阳能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投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促进了光伏产业的发展,更减轻了就业压力。
尽管这些政策是否符合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胃口”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中国不妨从日本光伏产业发展经验中汲取一些养分,让国内的光伏产业少走一些弯路。
参考资料:
在向包括风电、光伏等在内的新能源转型过程中,谁将挑起大梁?
山东、北京、内蒙古、浙江、广东等地域是重要的光伏发电省分。 二是从我国的地舆环境和资本散布阐发,我国在风能方面具备很大上风。 我国新疆、蒙古、甘肃等地地处高原,风电场大多建在东南地域。 地广人稀,风能储蓄丰硕。 远洋面积广漠,风能资本可获得充实操纵,不怕浪费。 我国事风能资本丰硕的国家。
为了改进环境,我国也在踊跃鞭策风电场的成长。 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本,风能是无穷的。 火力发电作为人类发电的重要方法之一,损耗大量动力。 煤炭资本是不可再生资本,开采和焚烧的资本少烧一分钱;风电固然分歧,但不消担忧用完,更不消担忧烧煤酿成的氛围净化。 与其余发电方法比拟,风力发电是最环保的。 火力发电厂不但焚烧煤炭,焚烧后还会发生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发生庞大影响。
核电坐的危害也很大。 与煤油、煤矿等传统动力比拟,光伏电坐以太阳能为动力,在出产进程中不会发生净化物、有毒气体和温室气体排放,太阳能不受地区散布限定,可在任何处所使用。 太阳能是开辟操纵的,咱们操纵太阳能不消采矿和运输,不会造成环境净化和生态粉碎。 别的,我国的太阳能资本也很是丰硕,我国对折以上地域每平方米年太阳辐射总量可达3350-8400兆焦,
均匀为5860兆焦(相当于199千克尺度柴炭)。 与传统的发电方法比拟,风力发电更温室、更环保。 操纵太阳能发电不必要在发电进程中增加任何燃料,是以不会造成动力损耗。 总的来讲,这两种发电方法是迄今为止最环保的方法,也是咱们将来将鼎力成长的范畴。 在向包含风电、光伏等在内的新动力转型进程中,谁又将挑起大梁?01经此一夏,“省电”一跃成为川渝地域最热词组,亦激起了外界对“西电东送”这一世纪工程的存眷。
“买在分歧,卖在一致”的深度理解
“买在分歧,卖在一致”的真意在于理解分歧与一致在投资决策中的转换。 通常,理解为在分歧时寻找买入机会,一致时则选择卖出。 分歧是指市场观点不一,如股票有人看好有人看淡,导致价格波动大,如底部的“利空不跌”和高位的“利好不涨”。 这时,价格处于平衡状态,但依然是分歧的极致。 一旦分歧达到极致,就可能转化为一致,即市场认同度提高,如财报验证预测,引发趋势性行情。 估值分歧是指投资者对股票估值的争议,如茅台,尽管基本面清晰,但不同投资者对合理估值有不同看法。 这种分歧可能因市场风格变化或景气度预期改变而消除,促使股价向一致方向发展。 景气度分歧则关注行业或公司的未来预期,如锂电池和光伏,投资者对行业增长持续性的看法存在分歧。 景气度分歧的消除需要新数据或实际情况的验证,导致行情的强烈波动。 逻辑分歧是关于公司或行业长期成长逻辑的争议,如军工行业,投资者对行业需求和利润模式存在不同看法。 有逻辑分歧的行业,股价常受市场情绪影响大幅波动。 投资时,关键在于识别主要分歧,如估值、景气度和逻辑,然后根据“分歧—一致”的变化制定策略。 一种方法是买在分歧,等待一致;另一种是在分歧时轻仓观察,一致时重仓,分歧时不论方向卖出。 这两种方法都需要投资者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本文地址: http://www.xiaojiuz.com/zuixinwz/c12ba03d33ae4b5b72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