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10小时 获赔5000元!上海男子自述 我是这样把银行告赢的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实际拥有的权利永远比想象得更多。但问题是,很多权利需要自己争取,它们不会被双手奉上。
胡先生是一名普通的上海市民,在常年不堪各类电话、短信推销之扰后,他最终在今年3月做出了一个不普通的决定——把经常对其进行骚扰的某银行告上了法庭。
在经历了一次开庭,并于庭上引用相关法律条款陈述后,他最终赢得了一次小型的维权胜利——该银行向其赔付5000元,双方最终达成和解。
胡先生这次起诉可以说是普通人在维权过程中教科书般的操作,他在接受新闻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自己的案例能够为更多像自己一样的普通人提供参考价值,同时也能督促银行等大型公司机构反思自己的业务流程。
以下为胡先生自述——
两度投诉,两度失望
最开始,我没想过要把这家银行告上法庭,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信大家都有过被推销电话/短信骚扰的经历,以前更多是个人或者小型皮包公司所为。近年来,包括银行等大型机构的推销之风也愈刮愈烈。
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我都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就是那种“为什么对方可以肆无忌惮地骚扰我,而我却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的感觉。
最初,我选择进行投诉,就是通过银保监会的小程序投诉。我最开始的诉求有三点:今后不再以任何方式向我推销;由分管负责人以上级别领导亲自为之前的推销行为致歉;以及赔偿我精神损失费200元。
小程序的反馈还是有效的,银行很快给出了回复,但结果让人失望。他们表示:无法赔偿现金,但可以“送点小礼品”给我。
我知道“小礼品”在银行系统的语境里经常是用来打发那些无理取闹的客户的,所以我当时心里就很不舒服。
而且,他们也明确告知,领导层不会出面道歉,只能由话务员道歉。对此,我表示拒不接受。因为只有做这个(推销)决定的人,才应该对决定造成的后果负责。
而在我投诉尚未结束还对银行的回应不满的同时,我又短时间内收到对方发来的3条短信。我于是再次进行投诉,基于这次的行为是我要求不再以任何方式推销后发生的新骚扰,于是这次我将诉求升级为500元赔偿外加公司层面书面道歉。
银行这次的表态是:可以承担一部分金额的赔偿,但书面道歉是不可能的。对此,我再度拒绝。
为了骚扰电话走上法庭,
值不值?
我是今年3月决定起诉这家银行的,到6月下旬,就收到了银行打给我的5000元赔偿款,整个过程耗时3个多月。
在起诉前,我搜了搜裁判文书网,发现《民法典》第1033条第一款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私人生活安宁”。有了明确的法律条文为基础,我就有了起诉的信心。
我不是学法律出身的,只是纯粹兴趣使然听过一些网上的法考课里面的民法部分。虽然我懂的只是一点皮毛,但也足够支撑自己进行最基础的维权。
其实,这次官司用到的《民法典》1033条出来已经有好几年了,但真正用这条去起诉的案例还比较少——至少裁判文书网上查到的比较少。后来该行的法务也向我承认,这是他们银行有史以来第一次因为推销而被起诉。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骚扰电话为何长期以来都如此猖獗的原因。
在为开庭做准备时,我再次查阅裁判文书网,偶然发现山东有两个类案,最终法院均判赔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3000元,并额外支持了诉讼成本。
于是我当庭请求,将赔偿金额变更为3000元。作出这一变更是考虑到在诉讼过程中我确实产生了误工等成本,而该金额应当在合理的范围内对自己的权利进行最大程度维护。
开庭后两周左右,法官来电告知我,被告同意赔付3000元,但希望将书面道歉更换为登门道歉,我斟酌之后拒绝了这一提议。
此后不久,我再次接到法官来电,这一次银行提出将赔偿金额提高至5000元。同时我了解到,如果我此时选择和解,法院最终会出具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调解笔录”,我同意了。
在我把自己的起诉过程发布到网上后,有些人感到好奇,问我起诉一次要花费多少时间?值不值得?
首先,我写起诉状大概用了不到半个小时。但第一次起诉没成功,后来又补了一次材料,补材料也花了不到半小时。
接下来是开庭前的准备,我花了两三个小时找类案、预判对方辩词、模拟答辩。还要收集法条,看看判例是怎么写的。
开庭来回路上总共花了三四个小时。庭审加等待,大概又是一小时左右。
最后还有一次调解笔录要签署,于是我又跑了一趟法院。
算下来,总共花了十多个小时。
在必要的时间成本之外,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成本是可以省下的。比如打官司也不是必须要找律师,有些小案子主张金额可能比律师费还低,其实靠自己就能解决,当然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法律知识。其实这个事情不管最后是赔多赔少,是书面道歉还是当庭道歉,最重要的就是它必须被确认为违法行为。
这个认定,是我最在意的。
法律应该作为通识课
在大学里普及
此前,我有个朋友也和我分享过他和某外卖平台的诉讼经历。
这个朋友点外卖一般都点堂食店,有一次他想点一家店,看了看商家相册展示的是那种商场里堂食店的照片,就下单了。
到手后发现味道很差,就想着去其他平台看看他家的到店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这家店其实只是一个外卖出餐口,商家用了假的照片。反馈给平台后,给出的方案只有“二三十块心意红包”。
其实,很多大型公司内部的流程早就机械化了。就像这件事,很明显已经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认定的“欺诈行为”,符合全部4个构成要件。但作为消费者,即使你的诉求完全合理,他们的系统也可能不允许客服作出人性化的判断和回应。那怎么办?只能去投诉,在投诉也无果的情况下,起诉成了唯一的解决途径。后来他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通过起诉拿到了500元赔偿。
所以我一直认为,法律应该作为通识课在大学里普及,所有人都应该学点最基础的法律知识。尤其是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像消费者权益保护、合同关系、侵权责任这些。这样在面对自身合理利益受损害的时候,知道怎么去维护权利。同时对合法的商家来说,消费者知道维权的尺度也能避免一些过度维权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多一点人一起行动
一些事情可能会被改变
后来,有网友给我留言:这个世界上如果多一点较真的人,它也许会变得更好。我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否会变得更好,但如果多一点人一起行动,一些事情就可能会被改变。
这不是理想主义,而是很现实的。比如说我去起诉一家公司,只要这件事情我是有道理的,我的诉求符合法律,那且不说赔偿多少,起码他们的法务部门得花时间、出人力来应诉,这就是成本。
法务出动一次,公司就得付出成本,甚至可能比一些小案子的赔偿金额还高。你想,如果有100个人像我一样去起诉呢?只要法院立了案,他们法务的工作量就要大大增加。不仅是法务,还包括客服、后台流程、行政协调,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额外的人力成本。
所以,维权行为是会产生实际影响的,对方会“被迫”衡量这件事是不是值得继续做。如果打一个骚扰电话的成功率低而被起诉几率高,那公司就会自己重新权衡“打与不打”的利弊。
当然,对这些机构来说,这其实也不是一件坏事。比如他们原先打100个电话能成功一个,他们可能看到了那一个成功的电话给自己的收益,却忽视了那99个感到被骚扰的人的反感,而这份反感会隐性体现在了这些客户后续的消费行为,只是那些公司可能没法直接去量化这个数据。
很多银行员工自己也很反感这一行为。给我留言评论的人里有不少银行员工,他们表示电话推销这一方式,效率低、经常要接收到负面输出、有时还要占用休息时间去打。
从普通客户到内部员工都苦银行推销电话久矣,但之前大家都在一味竞争,没机会停下来反思一下这个行为在给自己带来收益的背后给客户带来了多少反感,失去了这部分反感客户多少隐性收益的可能性。
现在也正好给了各家银行一个机会去看看受众对电话推销的态度,进而重新思考:如果电话推销会引起用户的普遍反感,他们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很多反感用户的消费机会?如果再引发大量的投诉甚至起诉,成本更是会进一步增加。
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有可能重新思考与客户的关系、重新识别究竟哪些客户想要什么、重新研发更高效而不被反感的与客户连接的方式?
对于这次起诉银行的案件,我不希望公众只看到5000元的赔偿金,我更希望他们看到的是:这个行为在法律上能不能成立?这个案例能不能提供更普适的价值?包括银行在内的大型机构和公司是不是应该反思自己的流程?
希望这能成为一次各个层面进步的契机。
各位大侠,我是在职的,想考MBA,但是时间精力有限,请问过来人在职考得都是怎么准备MBA考试的?在此谢过

要读MBA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可以培养自己成为工商管理领域里的通才。 MBA集管理、营销、金融、财务、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等诸多领域之大成,是锻炼自己成为工商管理通才的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能够加强自己的自信心。 商场中每个人的奋进和提升常常需要一个新的平台或起点,而MBA往往能提供这样一个机遇。 三、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自己在这方面的专长,掌握新的分析方法和手段,以好的状态迎接新的人生职场中的挑战。 四、强化自己的核心才干。 通过MBA的学习,发现自己的专长与擅长,必修和选修一批能培养自己核心才能的课程,打下自己工商管理主攻方向坚实的基础。 五、学到团队合作的精神。 MBA的学习中很多方面都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需要集体作战,都需要团结协同和共同发展。 这种Teamwork的精神是许多著名商学院都大力推崇的学习风格。 六、培养管理沟通的能力。 管理沟通是MBA很关键的一个技能,不仅要学会作报告,作讲演,介绍和分析案例,还要掌握现代资讯手段,尤其是熟练使用电脑以及互联网等,充分把它们运用到管理沟通之中。 七、建立校友网络。 MBA校友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各路精英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对将来自己投身商场就提供一座可不断挖掘的无形的金矿。 八、学习MBA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和自己营销自己。 中国学生欠缺的就是营销自己的能力。 突围的人生需要自己来经营,而MBA可以是一个新起点。 九、读MBA还有一个其他专业不能比拟的,就是不仅在学院中有良师益友,随时能向优秀的教授和有丰富商场实践经验的兼职教授请教学习,更重要的是还经常有机会聆听来自第一线的中外CEO或企业家的现身说法,直接分享他们的成功心得和得到的教训。 十、最后,也是读MBA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获得MBA的资格承认。 这是一种凭证,一种受过系统工商管理训练的证明,有了它,就有了一个开启职业生涯大门的钥匙,这是走向高薪、高回报的新起点,是一种焕然一新、截然不同的商旅生涯的开始。
陪购师自述:2小时赚3000元,我的工作是陪你「买买买」
封面图
陪购师,也叫私人形象顾问。 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一份轻松的“美差”,游走于城市最繁华的商圈和奢侈品店,陪着客户逛街、聊天、买衣服,短短两小时就能有几百甚至几千块入账。
而实际上,这个新兴的职业也有着自己的专业门槛。 一个专业的陪购师需要有精准而独到的眼光,掌握色彩、形象设计、服装搭配、品牌管理相关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洞察人心的本领。
这是陪购师、美学导师金晶入行的第七年。 她是一位85后,生活在厦门。 2014年,金晶入行开始第一次陪购。 去年,她开始了创业,管理着十余人的团队,开设形象管理的课程,也为那些想从事美学行业的新人提供培训。
金晶在工作坊上讲解胸针佩戴方法
什么样的人会需要陪购呢? 金晶接触的客户有八成是女性。 在过去,能够花钱请陪购师的大部分是高收入人群,比如总裁或者高管。 而现在,金晶观察到, 越来越多普通白领也有了形象提升的需求。
当一个女生找到陪购师,问“我应该选一条什么样的裙子”的时候,她真实的需求是什么呢?
陪购的重点首先是人,那条裙子背后,晶晶观察到的是职场女性的欲望、困境和改变的冲动。
以下是她的自述。
如果不熟悉的人问我的工作,我一般会这样介绍——
我是一位综合美学导师,帮助客户提升外在形象和综合能力。 陪客户去商场购物,是我工作中的一部分。
如果有客户约陪购,我会先请他到公司做几个测试。
客户坐在镜子前,围上一块理发店似的白布,我的助手会拿出各种颜色的布摆在他面前,对比不同效果, 色彩的明度、冷暖、深浅……每个细节都会对面部有影响。 我们要挑选出最适合他的颜色。
陪购前的色彩测试
除此之外,我们也会对客户的风格和体型做一个诊断。 根据五官判断风格,对应不同款式、材质、图案的服装。 测量身材的各项数据,比如上下身比、三位、甚至脖子的长度,找到身材的优劣势。
实际上,人的形象也是多面的。 我们的体型、风格、色彩决定了我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是最好看的,这构成了“显性形象”。 在陪购过程中,我们也会考虑很细节的因素。 比如皮肤的颜色明度、五官深浅、眼神的锐利感,综合下来,挑选出上身效果最好看的衣服。
但最好看的未必是最适合的,我们还会考虑“隐性因素”,也就是一个人的 社会 角色。 比如,老师、律师或者全职妈妈需要给外界呈现的状态就是不一样,在挑选衣服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一点。
最后就是客户自己的偏好。 陪购师需要在这三个要素中找到平衡。
现实状况中, 我也遇到长得像李宇春的客户特别喜欢赵雅芝的风格。 那我们也不能一味迎合她的偏好。 我会明确告诉她,我不可能把你变成赵雅芝,这并不符合你本身的状态。 但是我也会通过一些搭配,帮她逐渐过渡到理想的风格,调节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陪购师的工作。
因此,成为陪购师,需要系统的学习色彩、风格、体型相关的课程,学习配饰的基础知识,学习如何洞悉客户的诉求。 在学习结束后,也需要通过考核才能获得证书(美国ACI机构颁发的国际注册形象设计师证书)。 当然,市面上也有很多陪购师没有“持证上岗”。
形象管理课上学员量身材数据
陪购师是按小时计费的。 市面上,陪购师的收费从每小时两三百到上千不等,分布很广。 我目前的收费是两个小时3000块,在行业内算是比较高的一种。
正式购物之前,色彩、风格、身型的测试会花上2小时的时间。 我也会花上一个半小时做一些理论讲解,再去先询问客户的预算,想要出席什么样的场合,想要买哪些单品,有没有买包包和表的打算,来规划适合的搭配。
在和客户碰面前,我会提前半个小时去他们喜欢的品牌店里,挑出匹配的服装,让店员提前找出出适合的尺码。 客户到了店里就可以直接试穿,比较高效。 一般情况下,我能保证在一个半小时内陪他们买五、六套衣服。
客户结账
陪购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帮助客户买到他们需要的东西。 对客户来说, 时间就是金钱,所以很多客户的要求很严苛,比如,特定时间内一定要买满几套才可以。 为此,陪购师要提前做好功课。 在培训新人的时候,我会要求他们提前一天去商场踩点。 我也会每个月去厦门的商圈做调研,看新品呈现的潮流趋势。
除了精准选品,陪购师还需要让客户有非常好的体验。
比如,逛奢侈品店的时候,一些柜姐会先打量你一眼,判断你有没有可能买,然后再用不同的态度对你。 作为陪购,我就要在最短时间内让柜姐重视我的客户,并拿出他们家的隐藏款包包。
因为我们知道,奢侈品店是有一些潜规则的,比如, 爱马仕是需要配货的,很多款式柜姐如果不认可你,也不会拿出来。
所以,每次陪客户逛爱马仕的时候,我也会背一个类似的包包进去,拿出非常自信的状态。 客户进去试衣服,我就会和柜姐聊天, “我很喜欢你们家的银扣,很帅气。 但是在亚洲地区金扣更好卖,也比较保值吧。 ” 用几句话让她知道,我对这个品牌很有了解的。
几个回合下来,如果聊得不错,我就会介绍自己的身份,“我是形象顾问,我的客户是非常优质的。 如果没有Kelly,是否有基础款的Lindy呢?” 这种情况下,柜姐就会拿出来给我们看。 这样,客户很快就能有好的体验。
金晶陪购的工作日常
整日和品牌打交道, 客户也会担心陪购师会不会和品牌有关联呢,这会影响客户对陪购师的信任。 在这个行业,的确有一些灰色地带,有一些陪购师会把客户带到自己熟知的品牌,客户消费后,他们抽成返佣。 一些陪购的小时定价很低,工作也很辛苦,希望这样来补充收入。
但是,我不会这么做。 我会主动问客户喜欢去哪家店,让他们来决定。 平时,也有很多柜姐主动来加我微信。 毕竟我们时不时就能在店里制造十几万的kpi。 但是,我不会加销售的微信,也会去避嫌,保持独立性 ,不能失去客户的信任。 因为,每个人都应该只赚自己份内的钱。 作为陪购和顾问,我已经赚取了咨询费,如果再去赚返佣的钱,就非常不地道了。
五、六年前,我刚开始做陪购师的时候,大部分客户都是高级白领,或者总裁。 他们的时间成本很高,索性把挑选服装的工作交给更专业的人来做。 他们会在出席重大场合前选择一次陪购,有时候也会跟据流行趋势做一些微调。 我们有很多老客户,大家都是口口相传来找到我的。
但是这几年,我明显感觉到,普通的消费者占比越来越高。 姑娘们对于审美和自我成长的需求非常高。 很多女生也会通过小红书、视频号找到我们。 她们会直接问:老师,你看我穿什么颜色衣服最好看? 我们要一条什么款式的连衣裙?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
金晶帮客户试色
但我更希望做的事情是, 她们能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自己的形象,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学到变美的知识和道理培养她们独立的意识和审美,未来可以不依赖陪购师,独立挑选。 毕竟,对大部分女生来说,陪购的费用还是一笔高昂的支出。
去年,我开始自己创业,开设了形象顾问研修班,培训那些想要从事美学行业的人。 也会开设个人形象穿搭营。 毕竟,陪购师的力量有限,每次陪购也只能服务一位客户,如果是做知识赋能,也可以影响更多人。
在成为陪购师之前,我从事过很多种工作。 上大学的时候,我的专业是土木工程师,也做过人力资源总监、银行国际结算、总裁助理,还有电视台的外景主持人和编导。
女儿出生以后,我有半年的时间没有工作。 过去的经历那么丰富,也在职场上收获过认可,这样放弃工作,我也觉得有点可惜。 我也会想,女儿长大以后可能会以妈妈为榜样,我应该去做点什么呢?刚好那段时间看到了一篇介绍形象顾问的文章,就想要学习一下,起码可以让自己变美一些。 后来就真的走上了职业道路,一做就是七年。
这些经历让我更加理解不同职业女性的诉求。 对陪购师来说,陪购的重点首先是人,我们要从衣服背后洞察人的诉求。
我的审美启蒙来自TVB,在港剧里,我看到了不同职业的女性,比如《律政俏佳人》的女律师和女警察角色,她们外在形象都非常干练,穿着也符合工作状态,而不像现在的很多电视剧,对职业女性的刻画是千篇一律的。
平日,我也会帮助客户挑选职业装。 她们的职业非常多样,有公司的高管、财务、大学教授、银行职员,也有公安和军人。
曾经有位银行客户经理找到我。 她一来,我就看出她花了很多心思在打扮上,服装都是成套的,戴了胸针和丝巾,耳环和项链,衣服格纹、条纹的元素叠加。 所以我就和她说:你这一身还蛮好看的,但是如果我要找专业的经理咨询,可能不会找你。 服装也能反映一个人的逻辑,如果你的穿着是用力过猛的,像孔雀开屏一样,那么势必会在与客户沟通的时候喧宾夺主,也不利于你整理自己的思路。
后来我给她选了很多百搭的单品,各种配饰二选其一,做一些减法,要让衣服适合她的状态。 刚开始学穿搭的人总会陷入一些误区,认为搭配就是叠加越多越好,越有心思越好,甚至是越贵越好。 事实恰恰相反,最终还是要为人服务。
金晶的工作日常
还有一些工作是需要穿制服的,营造出一种庄严之感。 所以在休息日,她们就很希望能呈现出自己多样的一面,更女性化一点,更活泼一点。 有个vip客户很可爱,她每个月约一次陪购,每次只买裙子。 工作日里,她都穿运动鞋和裤子,为了方便走路。 不想再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她就通过买裙子来调整状态。
每个客户来找陪购师的诉求都不一样。 但我能看到最核心的是,“我想要另外一种生活”。
我始终记得一位客户,她叫丽丽,报名了我的形象课程。 她在银行工作,工作时候她的名字就是工号。 课上,当我们谈到奢侈品的时候,丽丽一脸淡漠。 平日里,她不会给自己买100块钱以上的衣服,努力存钱,只希望能给爸妈买房。 可是,随着我们交流的深入,我发现,她为家庭的付出并不是心甘情愿的,甚至有些委屈巴巴。 这个时候,付出的美德成了一种道德枷锁。
后来,她约了一次陪购,预算只有4000块。 我给她选了一个菲拉格莫的小包,一下子花光了预算。 她犹豫了很久,哆哆嗦嗦买下了。 再后来,她的生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站在镜子前,发现自己有些驼背,和包包不匹配,开始每天站墙半个小时,也开始在出门前把衣服熨平整。
看起来一个包能改变生活。 但实际上,奢侈品也没有这种魔力,我们也不会鼓励大家去过度消费。
金晶的工作日常
其实,她的改变发生在决定奖赏自己的那一刻。 我们经常会说,要修内丹,练外法。 修炼内丹需要锻炼、读书,需要积累和时间。 但是外法却更简单,通过化妆或者挑选一套漂亮的衣服来给自己一点底气。
很多时候来找到我的女生们,只是很向往某个理想的状态,一时半会达不到,就会求助于外法。 有时候,外法也会有效果,穿得很漂亮,你会更愿意去社交,更有自信,也会更愿意争取机会。
选一件衣服也是一种心理暗示。 经常有客户拿着某个女生照片对我说,我就想穿成她的样子。 很多人会以为,照片里的是某位女明星。 事实恰恰相反, 大部分的照片是她们身边的某个姐姐,或者某个领域的大牛。 这位姐姐是她的偶像,她想成为的人。 她们会和我形容那个姐姐的样子,生活状态、专业能力,最重要的是,总是那么优雅、得体。 她们模仿姐姐的穿衣风格,来暗示自己有一天也能变成她的样子。
金晶陪购的工作日常
这么多年来,我也发现,客户的审美发生了变化。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优雅和端庄是最受欢迎的两种风格。 到了现在,独立、大方、自信是我最常听到的需求。 所谓端庄,很多时候也是为了迎合男性审美的一种。 而到了现在,我感觉到,姑娘们有决心选择自己的风格了。
我很喜欢一个词叫 “硬净”,就像风中的劲草,只管往前走,不理旁人的闲言碎语。 这就是我心中的理想的女性形象。 希望每个女生,不管什么年龄,有没有结婚,在何种工作,都有自我角色的认知和觉醒。
其实服装也好,外在表达也好,只是一个窗口,去看到她们在逐渐学会爱自己。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地址: http://www.xiaojiuz.com/zuixinwz/a86bd822ff6a40a1fc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