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攀科技高峰和产业高峰 向新而行

珠穆朗玛峰北坡,皑皑白雪覆盖着雪域之巅,这里不仅是登山者魂牵梦萦的圣地,更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永不言弃的精神象征。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考察。面对济济一堂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他语重心长道:“科技高峰和产业高峰都要靠我们自己去攀登。”“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科技高峰就如同自然界的崇山峻岭,永远等待着开拓者的攀登和探索。而产业高峰就像人类自己垒砌的山脉,每一层的夯实都依赖无数人的协作与积累。
总书记以此双重隐喻,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大胆创新、勇于攀登。
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世界百年变局的“关键变量”,科技创新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切的重要命题。
南至海南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北达哈尔滨工程大学、东临上海张江科学城、西抵宁夏宁煤煤制油项目现场……广袤中华大地,留下总书记一串串心系科技创新的足迹。
总书记反复强调,“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新时代以来,中国科技工作者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勇攀科技高峰。一个个“卡脖子”问题得到破解,极大增强了我国“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战略主动。
我国“人造太阳”EAST持续刷新世界纪录,“墨子号”领先世界量子通信,“中国芯”研发跑出“加速度”……一项项技术突破点亮中国科技创新的高光时刻。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从0到1”的突破,那么产业创新就是“从1到10”的科技成果转化、“从10到100”的科技成果产业化。
2024年全国两会上,一位政协委员谈到我国企业“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难相见’”的现实困境。总书记回应称:“企业自身直接研发形成成果转化,院校和企业形成共同体,这样的趋势、方向是对的”,一语道出困境的破解之道。
在同年6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总书记进一步阐明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和有效路径——“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武创院正是这样一家服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它链接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等创新资源,助推高校院所的研发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高效落地,着力破解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你们用了多久孵化出来?”“成本降下来多少?”“放在国际上看有什么优势?”参观武创院展厅时,总书记细致询问。
“我们成立的初衷,就是要做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又必须要做的事,就是要解决‘点菜的不吃饭,吃饭的不买单’的问题,让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同频共振。”武创院负责人向总书记汇报。
“我看好你们,看好中国的创新人才,也看好我们的创新体制。”面对现场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总书记语气坚定。
“科技创新氛围浓厚,产业创新百舸争流。”今年全国两会上,欣喜于近些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取得的成绩,总书记指出:“两者融合势头良好,但某些体制机制不顺的问题仍然存在。”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列为专章统筹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专门部署。
“融合”“转化”“机制”……这些举措部署,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疏通科研领域不顺畅的体制机制堵点,推动“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进而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近年来,我们拥有了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芯片和操作系统、赋能千行百业的AI大模型、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的机器人……中国式创新生态加速形成,一座座产业高峰在中华大地拔地而起。
2024年,我国创新指数综合排名跃升至世界第10位。
当全球创新版图重构之际,中国的实践给出一个深刻启示:无论外部如何打压遏制,唯有加速自主创新步伐,勇攀科技高峰和产业高峰,才能实现真正的战略主动。
潘晓玲的个人事迹
一、立志扎根边疆、报效祖国潘晓玲教授常年在条件艰苦的边疆工作,多年来足迹遍布新疆的绿洲、沙漠、戈壁,从事干旱区生态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她放弃了内地一些知名大学的高薪聘请及移居国外的机会,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祖国西部——新疆,心怀对新疆各族人民和这片辽阔土地的挚爱,为西部开发的人才培养、生态环境治理和改善、新疆的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才华和青春。 1996年,潘晓玲刚从中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到新疆大学任“211工程”办副主任,时逢新疆大学正处在“211工程”申请立项的关键时刻,可就在此时,她的爱人突发脑溢血送进医院抢救,出生十来天的女儿还在家里嗷嗷待哺,可她却无法为了丈夫和女儿放弃当务之急的工作。 当她安置好襁褓中的女儿,再赶到医院急救室去照顾丈夫,又匆匆奔赴新疆大学“211工程”预备立项工作会议现场的时候,只能悄悄擦去脸上的泪痕…;2005年,为了能“忠孝两全”,她把在广州定居20年已身患癌症的父亲和瘫痪多年的母亲又接回身边,让理想和亲情在一起,让事业和新疆在一起;2006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身患癌症的潘晓玲和体弱的丈夫、稚嫩的女儿、年迈的父母坚守在新疆这片她钟情的热土上,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着人生的最大价值,用生命谱写着一首感人至深的绿色诗篇。 二、历尽辛劳,致力于人才培养潘晓玲教授20余年来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上,承担着是生态学科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基础课、学位课的教授工作。 她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10余门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量连续多年以来超出规定量的三倍以上,平均每年教学工作量近500学时,科研工作量达1000学时以上。 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凭着对学生的热切期待,她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面前展现了良好的教师道德形象,成为学生的挚友和楷模。 她以理想之光、哲人之智启迪学生;以管理民主、教学民主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严谨治教、爱岗敬业的为师之道感召学生。 充分发挥着一位人民教师“言传身教”的力量。 为培养站在科学前沿面向世界的人才,她通过科研上的广泛国际合作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等8所大学联合,首创了“双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极大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为在短时间里形成干旱区研究领域的成熟团队,并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她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法进行了改革,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服务新疆为价值准则,以创新研究培养创造性人才,以合作观念与人文精神培养领军人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她用辛勤汗水浇灌的这片干旱之地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在她培养的32名硕士研究生和12名博士研究生中有获全国宝钢优秀研究生奖、优秀毕业生奖、优秀论文奖者,有晋升教授成为先进教师和学术骨干者。 三、爱岗敬业,勇攀科学高峰多年以大自然、以干旱区为友的潘晓玲教授有着开阔的视野,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和活跃的学术思想,密切跟踪和把握国际生态学领域的最新动态。 她用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和心血努力改变着西北干旱荒漠的颜色。 作为一名从事干旱区生态环境研究的女性自然科学工作者,她曾无数次深入大漠、翻越高山、徜徉草原,从1983年至2006年的20余年里,足迹遍布西部干旱区的山山水水。 十余年来,她先后主持了16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累计获得研究经费达3900万元。 1999年36岁的潘晓玲教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成为我国最年轻的重大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资助经费3400万元。 争取到国家如此重大的科研项目在新疆乃至西部都是首例,为这一重大项目的申请她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已记不清她和同仁们一起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经历了多少次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时刻,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如愿已偿。 她带领着近百名中外科学家进行着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其中56篇被SCI和EI收录,出版专著4部,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依托项目为人才匮乏的边疆地区培养着百余名硕博士高级人才。 她提出了干旱区绿洲稳定性调控理论及其途径,建立了绿洲稳定、高效及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起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理论体系框架。 四、呕心沥血,从事学科建设和培养学术队伍潘晓玲教授将许多精力用于学科建设和学术队伍的培养。 她提出“立足优势、强化特色、服务新疆”的学科发展战略,进行学科的重新配置与组合,确定了以绿洲生态、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为主的重点学科建设方向。 2000年她联合资源、环境科学与经济学建成了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博士点;她领头申报的“自然地理学”博士点在教育部专家评审中获得93.7分,取得位居全国第一的好成绩,同时牵头建成了项目博士后工作站。 2002年以她作为学科带头人的生态学科以优异成绩通过自治区重点学科专家组论证,被确立为自治区重点学科。 同年,她联合美国、日本、中亚各国的研究机构及大学,以及联合国环境署、粮农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机构在新疆成立了“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 至此,潘晓玲倾尽心血与国内外同行们在新疆地区构建起一个集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国际化工作平台和一支团结、协作、学风严谨,由中外科学家共同组成的学术团队,为新疆的生态环境学科发展和研究基地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她的努力下,还建立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绿洲生态实验室。 由于潘晓玲教授团队出色的工作业绩,中国科协又把第一个“海外智力为国服务基地”建在新疆大学。 五、服务经济,建设示范基地潘晓玲教授十分注重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由她设计和规划的“乌苏万亩沙棘生态经济林基地”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已成为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样板。 “天山北坡荒漠化防治科技示范基地”及“准噶尔盆地南缘沙棘生态经济林基地” 的建设为新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模式,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咨询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有效服务,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此给予了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1999年,她主持了“乌苏市万亩生态经济林基地”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现已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她参加国家林业局“天山北坡荒漠化防治科技示范基地”的规划与设计,基地建设现已初见成效;她于2003年在独山子建立了生态桑饲草基地,为天山北坡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试验示范;同时,她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环境建设与生态产业一体” 思想出发,在阜康市建立了占地3000亩的“干旱区生态产业科技示范园”,为新疆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担任副校长后,她负责科研和高技术工作,新疆大学高新区创新孵化体系建设,主抓创业园和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建设工作,专门负责推进高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由潘晓玲教授任中方主任的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的海外研究员们申请教育部“春晖”计划12项,有11项获得批准并得到经费资助,在科研与国际合作上结出硕果。 六、身患重病,心系工作时序进入2004年2月初,已便血三个月的潘晓玲教授不得不入院检查,但第二天又从医院奔赴奇台县与县政府领导进行科研如何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等事项的研究。 由于对工作高度的热情和对科学执着的追求,致使她对自己过度的疏忽,厄运便乘机悄然而致。 诊断结果,潘晓玲教授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并已转移到了肝脏。 然而多年以荒漠为伴的她,用她那旷野般博大的胸怀和青松般“常绿”的心态面对着任何的挫折和不幸。 这一如同青天霹雳的事实并没有击垮她,工作的惯性使她在北京、乌鲁木齐和广州治疗期间,仍没有放下她的工作,在病榻上,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传真,随时和外界保持联系,安排工作并处理各项事务。 由她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项目“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正值结题的一年,各课题的进行及验收,项目经费预决算,项目综合报告的撰写等等,她都亲自过问或自己去做,她以昂扬的斗志和积极的心态激励着自己也激励着周围的人。 为了课题及项目的验收,她不顾病情,刚摘下针头,就召开会议,布置、检查工作。 她以惊人的毅力,连续3天主持课题的验收工作。 在身患重病的日子里,她仍关心着研究生的成长,如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二年级学生的开题和野外考察,三年级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等等以及博士生的课题进行情况,她都要一个个的过问。 病痛的折磨没能使她意志消沉,她期望有更多的时间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在与病魔斗争最后的日子里,潘晓玲仍心系她的学生、心系生态环境建设事业、心系新疆——那片倾注了她心血和深情的热土。 她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获得了一系列的奖励和荣誉。 1992年她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班主任;1997年和2002年两次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1998年获得“教育部霍英东青年基金奖”;1999年被教育部评定为“教育部骨干教师”,同年当选为第四届“新疆十大杰出青年”;2000年获第三届“新疆五四青年奖章”,同年获得“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同年获得“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2002年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3年获“首届新疆青年科技奖”;2004年当选为“全国十大师德标兵”;2005年获得“中国十大杰出女性提名奖”、“新疆十大杰出女性”。 潘晓玲教授以严谨的学风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成为新疆大学教书育人的典范,深受学生爱戴和学校好评。 她热爱祖国、积极奉献边疆建设、艰苦创业、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勇攀高峰,身患绝症而不改初衷,展现了新时期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的一片赤诚。 潘晓玲教授的事迹在多家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台、广东电视台、凤凰卫视、新疆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科技报、科学时报、中国教工、新疆日报、新疆党建等均有报道。
创新类金句50例
以宽广视野接纳新生事物,保持宽容态度对待新生事物。 多想奇思妙想,多出化凡为奇的金点子。 全力以赴,创新活力四溢。 审视自我,以改革和创新提升自我。 从改革中找出路,创新中求方法。 创新赋予活力,改革求突破。 复杂形势下坚守创新,困难增多时依靠创新,竞争加剧时善抓创新。 走在创新创业前沿,改革攻坚中冲锋在前,急难险重任务中勇往直前。 提升创新高度,加快创新速度,夯实创新厚度,提高创新浓度。 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老套路适应不了新要求,老思想引领不了新发展。 唯有创新,方能行稳致远,唯有改革,方能去弊澄新,唯有奋斗,方能创造辉煌。 创新引领未来,创新创造未来,创新成就未来。 勇担时代重任,勇于改革创新,勇攀科技高峰。 拓展创新视野,激发创新火花,提高创新本领。 敢于突破惯例,敢于打破常规,善于开拓创新。 在危机中捕捉机遇,在变局中革新思维,打开新局。 在大战略大格局中提升站位,在育新机开新局中实现更大作为。 找准创新的方向标,选准创新的突破口。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简单的重复难以进步。 使命贵在“有担当”,蓝图贵在“勇创新”。 乘势而上求突破,发奋图强开新局。 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集群是推动创新的组织形态。 在乘势中激流勇进,在顺势中育好新机。 奋发有为的状态,敢闯敢试的斗志。 应对大变局,实现战略突围;构建新格局,塑造全面样板。 实践是工作的源头活水,创新是发展的力量之源。 走在前的强势思维,敢创新的破局思维。 砥砺奋进谱写绿色发展恢弘篇章,披荆斩棘推进创新改革攻坚突破。 突破“自我设限”的传统思维,克服“按部就班”的守成心态。 让实践赋能创新行稳致远,以实践之力推进创新之为。 用奋斗之势开篇,以改革创新开路。 走好改革创新“长征路”,当好改革创新“排头兵”,趟好改革创新“深水区”。 在勇于探索实践中蹚出“新航道”,在不懈改革创新中催生“活思想”。 突破陈腐观念的羁绊,破除过时体制的束缚。 坚决打破盆地意识,坚决摒弃惯性思维。 开动脑筋想办法,创新方式解难题。 以创新的精神去发现问题,以创新的思维去研究问题,以创新的举措去解决问题。 在创新平台建设上、创新主体培育上、创新人才引育上做文章,激活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解放思想、求新求变,鼓足晚睡早起、实干苦干的劲头,无中生有、有中创新、新中出彩。 抢抓机遇的使命感、紧迫感越来越强烈,共创未来的新谋划、新举措越来越清晰。 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学习借鉴改革创新经验,提升改革创新本领。 追求一流的魄力、先行先试的闯劲、锐意改革的思维、紧盯市场的意识、鼓励创新的机制、注重实干的精神。 大力开展新技术嫁接、新模式提质、新链条重塑、新空间拓展、新品牌重塑、新业态培育,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 凸显改革创新,审慎稳妥、把握节奏、掌握尺度,既要敢于自我革命,做到重塑、重构、重建。 以创新促落实,探索“一抓就灵”的工作方法,解决好“路”和“桥”的问题。 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打破路径依赖,找准症结、破解难题,争当改革创新的开路先锋。
移动公司班组文化墙口号
移动公司班组文化墙口号1、勤奋学习,快乐生活。 2、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3、我们选择“创新团队”作为班组名称,是因为我们致力于创新思维,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勇于尝试新事物。 4、以下是一些班组文化理念口号参考:5、安全是朵幸福花,大家浇灌美如画。 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生命有限学问无限。 7、勤奋好学8、回归本心,追求卓越。 9、勤奋学习,勇攀科技高峰。 10、青春飞扬,梦想起航。 11、团结进取务实创优自律自强12、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13、精雕细刻出精品,千锤百炼铁成金。 14、爱心传递,温暖相伴。 15、创新担当,引领未来。 16、志存高远17、团结协作,共创辉煌!班组文化,我们的骄傲!18、端正态度,注意细节;你追我赶,共同进步。 19、班务一点通,信息八面风。 20、和谐共融,共创美好。 21、教室里面不打闹,走到操场运动好。 22、见到同学笑一笑,见到老师问个好。 23、积极向上,追求卓越。 24、天道酬勤25、安全意识天天有,校园生活乐悠悠。 26、诚实守信27、安全伴我在校园,我把安全带回家。 28、和谐出自一点一滴,平安始于一举一动。 29、我们的班级,文化底蕴浓厚,智慧与知识交织。 30、精益求精,持续进步。 移动公司班组文化墙口号31、勤学习,养习惯,重诚信。 32、以下是一些适合小学六年级班级文化墙的四个字标语,希望能够帮助到您:33、心辕意马,狐假虎威,掩耳盗铃,指鹿为马,卧薪尝胆,囊萤映雪,刻舟求剑,凿壁偷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破釜沉舟,怀璧其罪,完璧归赵34、团结友爱,35、我们的口号“追求卓越,创造未来”意在激励全体成员不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为未来打造更美好的生活与工作。 36、诚信守规,做文明少年。 37、小虎组合:生龙活虎。 38、标语为“永不放弃”四个字,39、在班级中,我们相互鼓励、密切合作,共同为班级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40、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41、班组荣耀,源自团结,展示实力!42、诚实守信,和谐相处。 43、团结友爱44、教室走廊不嬉戏,同学玩乐守秩序。 45、团结友爱,共创辉煌!班级文化墙,展示我们的团结和友爱,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46、诚信守约,做有担当的人!班级文化墙,强调诚信和责任,培养我们成为有担当的人!47、尊重他人,关爱自然48、课间排队快静齐,人人争做小标兵。 49、诚信守纪,和谐共处。 50、勤奋好学,追求卓越。 51、班组名称:橙色鹦鹉口号:ColorYourWorld52、勤奋向上53、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54、团结、奋进、创新、卓越。 55、班组精神,凝聚力量,创造奇迹!56、勤学好问,追求卓越。 57、在班组管理中,我们需要不断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让每个成员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作用,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58、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创建你我美好校园。 59、班组文化,塑造品牌,赢得尊重!60、班组精神,拼搏奋进,无所不能!移动公司班组文化墙口号61、班组名称是“创新团队”,口号是“追求卓越,创造未来”。 62、扶持员工,建设团队。 63、勤奋踏实64、笑口常开,快乐学习65、健康快乐,活力满满。 66、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班级文化墙,传递快乐学习的氛围,让我们快乐地成长和进步!67、众鸟高飞汇支撑,奇羽奇技各不同,一声号令成一体,专业高效铸典范。 68、以下是一些有文化底蕴的班级口号:69、安全连着你我他,平安幸福靠大家。 70、坚持不懈,勇攀高峰。 71、节约用水一点一滴,珍惜粮食一颗一粒。 72、积极进取,勇攀高峰。 73、爱国爱民,报效祖国。 74、挥动激情、放飞梦想,团结拼搏、争创佳绩75、班组文化,凝聚心力,打造精品!76、一个团队有没有内涵其实与名称没多大关系,团队成功了名字也就让别人知道了夸赞了。 不知道是谁的了,只要不是特俗,名称叫多了都是好名称。 77、我们是文明的传承者,是智慧的探索者。 78、团结合作,共创辉煌2.因为班组管理需要所有成员的积极参与和协作,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79、拼搏向上,解决问题。 80、它代表着我们班级敢于迎接挑战、勇于面对困难、从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机会。 81、班组文化,激发潜能,实现梦想!82、永不放弃83、诚信做人,务实做事。 84、课间活动要文明,不要追逐和打闹。 85、自强不息,追求卓越。 86、用心、感恩、成长、超越。 87、知行合一,勇攀高峰。 88、以人为本,和谐共赢。 89、将一切恶劣的坏习惯消灭在摇篮里。 90、态度改变学习,学习改变命运,团结创造无限。 移动公司班组文化墙口号91、爱生活,爱太平,爱班建,爱自己92、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培养品德,塑造人格。 93、饥不乱食,渴不暴饮,饭前洗手,饭后漱口。 94、勤奋刻苦,追求卓越。 95、教室里面别喧哗,益于自己益于他。 96、勤奋、诚实、守纪、进取。 97、学真知、做新人,争真修臻。 98、节节高队:芝麻开花,节节攀高。 99、教室走廊不要跑,安全第一真是好。 100、多一句文明用语,增一缕校园春风。 101、安全与幸福同行,文明与美丽同在。 102、一往无前10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搞班建,无以强效益104、班组文化,传承创新,引领未来!105、班组团结,共同进步,共享成功!106、博学笃行,厚德载物。 107、凝聚力量,创建强大班组;团结一心,共谋太平未来108、看到老师问声早,看到同学问声好。 109、班组名称的取名寓意团队人数不多,但是协作能力强,能够在工作中实现高效配合;2.口号表达了班组成员的共同目标,即希望通过团结协作,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取得成功。 110、自强不息111、勤奋好学,勇攀科技高峰。 112、见面问声好,你好、我好、大家好。 113、追求卓越,成就辉煌。 114、勤奋学习,传承经典,开拓思维,创造未来。 115、炫彩小组:炫出光彩。 116、课间游戏要安全,上下楼梯不打闹。 117、厚积薄发,滴水穿石。 118、诚实守信,共创品牌。 119、团结协作,共创辉煌。 120、除了名称和口号,班组还注重建设良好的办公氛围和团队文化,不断提升成员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 移动公司班组文化墙口号121、诚实守信,友爱团结122、家长送,指定地,进校门,要守纪。 123、环境卫生人人爱,美丽校园大家建。 124、自强不息,勇攀高峰。 125、勤奋向上,追求卓越。 126、班组名称是“超级小分队”,口号是“团结协作,让成功无处不在”。 127、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班组管理水平,为团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128、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会珍视每一个机遇,不断追求进步、不懈努力。 129、文化底蕴是我们的底气,班级口号是我们的旗帜。 让我们携手前行,书写辉煌,展现出属于我们的独特魅力,成就更加美好的明天!130、花儿用美丽装扮世界,我们用行动美化校园。 131、勤奋努力,积极向上132、告别陋习崇尚文明,向不良卫生习惯宣战。 133、让我们永远秉持着“永不放弃”的精神,不断前进,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134、勇敢拼搏,永不放弃。 135、勤奋进取,成就梦想!班级文化墙,激励我们勤奋学习,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136、班组荣誉,来自每个人的努力!137、团结友爱,共同进步。 138、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本文地址: http://www.xiaojiuz.com/zuixinwz/66035b456748ec294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