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示做好健康防护 高温席卷多地
新华社北京7月14日电 题:高温席卷多地 专家提示做好健康防护
新华社记者黄垚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14日至22日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汉及陕西中部等地将有持续高温天气,局地最高气温可能接近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14日至17日,四川盆地、江淮、江南、华南等地也有阶段性高温天气,空气湿度大,湿热特征明显。
数据显示,7月以来黄淮、江淮、江汉、江南等地多高温天气,大部地区最高气温37℃至39℃,局地达40℃至41℃,连续高温日数普遍有5至8天。
“随着副热带高压进一步北抬,近两天华北、黄淮地区高温又有所发展。这一带日最高气温超过37℃的范围呈现扩大趋势,闷热感也十分明显。”中央气象台预报员张博说。根据预报,未来三天高温影响范围将逐步扩展,15日至16日为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时段。
张博分析,引发本轮高温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仍然是稳定维持的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高压系统影响下气流下沉,绝热增温显著,配合晴朗少云的天空状态,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也显著增强,带来了持续高温天气。“这种高温往往以晴晒为主,而江淮、江汉及以南地区受西南暖湿气流带来的水汽影响,相对湿度较高,人体闷热感会更加明显。”她说。
高温是夏季的“常客”,且易引发中暑。“高温会造成人的体温调节系统失衡,进而导致核心体温急剧升高,并引发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天津市环境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敏说,在天气很热且风速较小、空气相对静止时,或在相对密闭的空间里,就极易引发中暑。
此外,闷热的“桑拿天”也不容小觑。当气温超过32℃、湿度超过70%,人体体表的汗液无法迅速蒸发,人的体感温度可能比实际气温高出10℃,也易诱发中暑。
专家表示,公众要持续做好防暑降温措施,高温时段不要长时间在户外活动;室外作业人员须采取有效防晒措施,防止皮肤灼伤,并及时补充水分。
若发生中暑,要立即让病人脱离高温高湿的环境,进行降温、补水。专家提醒,大量酒精擦浴或掐人中等降暑“土办法”并不可行,处理不当反而会加重病情。一旦中暑患者出现神志不清、昏迷等情况,需将其尽快送至医疗机构就诊。(完)
高考考生开始14天健康监测,在这段时间该如何科学备考?

高考考生开始14天健康监测,这意味着距离高考只有两个星期的时间了。 高考仅剩两周,在这两周很多考生都很容易浮躁,静不下心来学习,所以就会白白浪费这两周的时间。 在这两周的时间如果科学备考,高考时就会提高自己的分数。 那么,在这段时间该如何科学备考?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一、复习基础知识
只是两周的时间,一定要好好利用。 在这个时候,不建议总是去刷一些高难度的题目,或者是盲目刷题。 我认为应该要回过头去复习一下一些基础知识,回归课本,将课本的知识都熟悉掌握。 因为经过几轮的复习,很多人可能就会忘了一些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忘了就会导致会丢掉一些基础,是很不划算的。 所以,最后的两周时间不要再去做难题了,将平时爱错的一些基础题或者是忘记的基础知识给复习一遍。 比如:一些数学公式,物理公式,化学方程式等,回过头去看一下,简单的分一定要抓牢。 还有,多花点时间在自己的弱势学科上,因为这些学科提分的空间大一些。
二、保持最好的状态
距离高考只有两周的时间我相信很多高三的考生肯定很紧张,焦虑。 但是,紧张焦虑会影响自己的发挥。 所以,在这两周时间,一定要保持最好的状态。 不要像以前一样高强度的复习了,每天花点时间在学习上面,同时也要学会放松一下,比如:可以适当的去跑步,放松自我。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定不要因为紧张焦虑而过度的去学习,这样会让自己感觉到疲倦,身体也会垮掉。 最后,就是要保持清淡的饮食,这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去迎接两周以后的高考。
超40度高温来袭,高温天气有什么危害?
超过40度的高温天气可能会带来以下危害:1.中暑:高温天气下,人体易受热量过多影响,失去体温调节能力,导致中暑。 中暑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虚弱等,严重时甚至可引发中暑性昏迷或死亡。
2.心血管系统压力增加:高温天气下,人体会增加散热,血液会向皮肤表面流动。 这会导致心脏和血管系统承受更大的负担,容易引发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3.呼吸系统问题:高温天气下,空气湿度往往较低,容易引发干咳、喉咙不适等呼吸系统问题。 同时,热浪中的空气中可能存在更多的颗粒物和污染物,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4.脱水与电解质失衡:高温天气下,人体会大量出汗,容易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引发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这会导致口渴、疲劳、头晕、肌肉痉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带来肾衰竭等并发症。
5.食物和饮水卫生问题:高温天气下,食物和饮水易受污染和变质,容易引发食物中毒和肠胃疾病。
6.日晒灼伤和皮肤癌风险增加: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阳光下,容易引发皮肤日晒灼伤,严重时可能导致皮肤癌的风险增加。
因此,在高温天气中,应注意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减少在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做好充足的水分补充,避免暴露在阳光下长时间暴晒。
11月26日湖南疾控发布疫情防控温馨提醒
我国境内本土疫情依然呈现点多、面广、频发、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防控形势愈发严峻复杂。 跨省跨区疫情增多,多地新旧疫情叠加交织,局部地区出现了疫情反弹,我省多地发生本土聚集性疫情。 为保障全省人民健康,湖南省疾控中心专家温馨提醒:一、履行责任,配合查验。 自觉履行个人责任,主动配合体温检测、扫场所码、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核酸检测等疫情防控措施。 如近期收到有关防疫短信和健康码弹窗提示,请积极主动配合落实相关健康管理措施。 二、做好防护,健康出行。 自觉遵守防疫基本行为准则,坚持外出做好个人防护,保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公筷制、“一米线”、咳嗽礼仪、清洁消毒等良好卫生习惯。 在公共场所及时提醒周边人员规范佩戴好口罩,共同遵守防疫基本行为准则。 建议出行前提前了解目的地的最新疫情防控政策,避免前往高风险区,主动配合当地疫情防控措施,途中做好个人防护。 建议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各类协会等单位干部职工,近期非紧急非必要不离湘。 三、入湘返湘,及时报备。 入湘人员抵湘前,应至少提前1天通过“湖南省居民健康卡”的“入湘报备”小程序或目的地的登记报备小程序报备。 所有入湘人员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入湘,并在抵湘后配合做好各项防控措施。 全省各交通站场、公路防疫服务点对省外入湘人员查验报备情况。 对故意隐瞒行程、逃避查验造成疫情传播者,要依法追究责任。 四、减少聚集,降低风险。 非必要不外出、非必要不聚集。 建议各地近期非必要不举办各级各类大型聚集性会议、培训等活动。 坚持“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严格执行各类聚集性活动相关防控措施,避免去人群密集或密闭空间的场所,降低感染风险。 五、加强监测,规范就诊。 牢固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主动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觉减退、腹泻等症状时,不自行服药,及时佩戴医用口罩,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接触史等情况,就诊过程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六、加强接种,构筑屏障。 严格落实”多病共防“,时刻保持身心健康。 针对可能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冬季常见呼吸道疾病“叠加”情况,做好对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等冬季传染病的预防。 符合接种条件且无接种禁忌的人员,请自觉主动完成新冠肺炎、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以及肺炎球菌等疫苗的接种。 保护自己和家人,共同构建全民免疫屏障。 注:以上政策内容来源2022年11月26日湖南疾控官微发布湖南省疾控中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温馨提醒
本文地址: http://www.xiaojiuz.com/zuixinwz/2eeb98a3a0365290db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