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血渭一号墓有新进展
2025年高考录取季,上海兴伟学院遭遇零投档尴尬局面,即便分数线一降再降仍无人问津。这所曾被视为高攀目标的民办本科院校,如今却成了家长和考生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背后折射出的,是教育投资理性化浪潮下的深刻变革。

百万成本与性价比失衡
上海兴伟学院2024学年学费高达14.9985万元/年,四年学费近60万元,加上生活成本,总支出轻松突破百万 。这一数字相当于广西贵港等三线城市一套小户型住房的价格,对普通家庭而言堪称教育豪赌。
家长们开始算起经济账:武昌首义学院(民办本科)四年费用约9万元,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公办专科)三年仅需2.5万元,差额6.5万元。更关键的是,民办本科毕业生起薪6000元/月,公办专科优秀专业(如工业机器人技术)起薪可达8000元/月,部分央企直属专科生甚至入职即拿铁饭碗。
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现实,让家长们逐渐清醒。正如教育专家所言:当教育支出超过家庭承受能力时,理性选择比盲目追求学历更重要。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轨
上海兴伟学院主打英语和商科专业,然而这些昔日的热门如今已风光不再。AI技术的普及使基础翻译岗位需求锐减,某外贸企业负责人坦言:我们现在用AI翻译合同,准确率超过90%,基础翻译岗缩减了70%。商科专业同样面临困境,2025年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商科毕业生简历投递量同比增加35%,但岗位数仅增长5%,内卷严重。
展开剩余64%反观公办专科,正积极对接产业需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新增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与比亚迪等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毕业生就业率超96%,起薪普遍高于普通民办本科。这种所学即所用的培养模式,让家长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就业保障。
民办本科含金量遭遇信任危机
民办本科的光环正在褪去。同等费用下,家长可选择公办高校的高收费专业,或申请海外院校。某留学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东南亚国家本科留学费用(含生活费)年均约15万元,与国内民办本科相当,但学历认可度更高。
更重要的是,民办本科在资源获取上存在天然劣势。上海兴伟学院学生反映:实习机会少,校友资源薄弱,校招企业多为中小型公司。而公办专科依托行业背景,如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与国家电网深度合作,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毕业生93%入职国企。
务实选择:从学历崇拜到技能至上
越来越多家庭转向公办专科,修习汽修、烹饪、信息技术等实用技能。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维修专业毕业生,92%进入国航、南航等企业,起薪8000元+,年终奖相当于3个月工资。这种一技傍身的就业优势,让家长们意识到:能养活自己的本领,比一纸文凭更重要。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5年公办专科就业率达91.6%,超过部分民办本科的87.3%。某制造业企业HR表示:我们更看重实操能力,专科生上手更快,稳定性也更高。
破局之路:教育供需的深度重塑
面对用脚投票的市场选择,民办院校正加速转型。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新能源汽车工程等专业,与区域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西安工商学院开设智能制造工程、跨境电子商务等前沿学科,就业率提升至92% 。这些改革举措,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教育部也在政策层面引导变革。2025年《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明确要求民办学校公民同招,推动教育公平 。同时,多地出台政策鼓励民办院校转公,绍兴理工学院转公后学费直降60%,办学质量显著提升。
教育从来不是单选题。当家长们用理性的眼光审视教育投资时,当院校主动对接市场需求时,当政策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时,教育的本质——为未来赋能——才真正回归。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选择适合自己的赛道,远比盲目追求头衔更有意义。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从容且坚定地走向未来。
国家文物局发布四项“考古中国”丝绸之路考古重大成果之三: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迄今为止青藏高原所发现的高规格陵墓当中,保存最完整、结构最清晰的一座墓葬。 墓圹填土中发现殉人,发掘出土大量文物,有藏文木简、金银带具、饰品,丝织品、皮革、漆器、绿松石、水晶等墓葬规模大、等级高,反映了墓主人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 形制完整的墓园建筑系首次发现,是研究热水墓群高等级墓葬葬制和葬俗的重要材料,是热水墓群研究的新突破和新进展。 热水墓群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境内,是公元6~8世纪的重要墓葬群。 自1982年发现至今,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了该地域是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重要节点。 本次发掘是针对“3.15”被盗墓葬(编号:2018血渭一号墓)而进行的。 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在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文物局安排部署下,在海西州委州政府、都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配合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对该墓葬进行了阶段性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墓葬布局结构墓园建筑2018血渭一号墓,墓葬规模大,墓园结构完整,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所发现的高规格陵墓当中,保存最完整、结构最清晰的一座墓葬。 完整的墓园建筑系热水墓群首次发现。 墓园建筑由茔墙、封土、回廊和祭祀建筑组成。 茔墙平面近方形,东西33米,南北31米。 茔墙之内有方形封土,封土四周用土坯包砌,东西26.57米,南北24.78米。 回廊介于茔墙与封土之间,是围绕封土的通道,北侧茔墙上发现有出入的门址。 茔墙东北角外侧发现有祭祀建筑,由两座石砌房址(编号F1、F2)组成。 房址平面均呈长方形。 F1东西10.9米,南北9.84米;房址北墙开门,门外侧有曲尺形石砌照壁,房址内地面上发现有羊肩胛骨,以及插入地面的木柱,初步推测或与墓葬祭祀相关。 二号房址F2,位于F1西北侧,东西5.58米,南北5.53米,房址东墙开门。 墓葬由墓道和墓圹组成。 墓道位于墓圹的东侧,台阶状墓道,墓道内发现有殉马坑,呈南北长条状,南北长6.6米,东西宽1~1.13米。 坑内殉有六匹马。 墓圹平面呈近方形,墓圹四壁发现有生土台阶,上铺青石碎块。 目前考古发掘了二层台、三层台,台阶均不太规整。 殉马坑墓圹填土中发现殉人。 在墓道与墓圹衔接处发现照墙遗迹,系用土坯垒砌。 发掘出土大量文物,有藏文木简、金银带具、饰品,丝织品、皮革、漆器、绿松石、水晶等。 本次发掘的这座墓葬规模大、等级高,反映了墓主人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 形制完整的墓园建筑系首次发现,是研究热水墓群高等级墓葬葬制和葬俗的重要材料,是热水墓群研究的新突破和新进展。 出土金器出土金器2019年6月24日,国家文物局、青海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就共建热水墓群国家考古研究基地签署了框架协议,该协议的签署,积极推动了热水墓群的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的持续深入。 (图文转自:“文博中国”公众号)责编:荼荼
青海:都兰热水2018血渭一号墓墓主身份基本确定
从青海省文物局了解到,考古专家在2018血渭一号墓墓室内清理出一枚刻有骆驼纹、古藏文的银质印章,通过藏学专家释读,结合敦煌吐蕃经卷等文献记载,初步推断2018血渭一号墓墓主为吐蕃统治时期的一位吐谷浑王族。 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的银质印章。 图片来自热水联合考古队近日,在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文物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办的2018血渭一号墓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上,来自全国不同学术机构的12名专家学者对该墓的相关文物及考古信息进行论证。 “印章印面中央是一个骆驼纹,两个边缘有一行古藏文,汉语意为‘外甥阿柴王(阿夏王)之印’。 ”西藏大学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夏吾卡先告诉记者,从形制来看,这是一枚吐蕃时期的印章,敦煌写卷中曾多次出现过类似的吐蕃印章,印面中央有狮子、鸟、马等动物图案。 “吐蕃称呼吐谷浑为‘阿柴’,为控制吐谷浑,吐蕃王室与吐谷浑王室联姻,形成了特殊的甥舅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韩建华说,根据墓室出土的金器、丝织物等,结合棚木树木年轮测定,该墓的年代在8世纪中期左右(公元744±35年)。 韩建华介绍,敦煌吐蕃经卷中的《阿柴纪年(残卷)》记载:吐蕃墀邦公主嫁给吐谷浑王,她的儿子是莫贺吐浑可汗。 “这与墓葬的树木测年基本吻合,同时也和墓葬出土人骨的年龄比较吻合,如果这种推断正确的话,墓主人就有可能是莫贺吐浑可汗。 ”热水墓群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境内,为1996年全国十大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热水墓群共有封土墓300余座,其中2018血渭一号墓被认为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发现的结构最完整、布局最清晰的高等级墓葬。 2018年至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该墓进行发掘,截至目前共出土金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皮革、玉石器、玻璃器及纺织品等各类文物1000余件。 (图文转自:新华网)
考古新发现!九层妖塔原型古墓的发现有何意义?
1996年,青海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乡,“血渭一号大墓”的发现,曾轰动国内外考古界。 这个大型墓葬壮观而充满神秘色彩。 大幕高33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外形像一座金字形的小山丘,因此也被称作“东方金字塔”。 据称就是小说中“九层妖塔”的原型。 自2018年起,“血渭一号墓”已出土各类文物1000余件。 最近,考古人员又有了新发现。
该墓葬后面东西两侧,与两条绵延的山脉相接,整体看起来构成“二龙戏珠”的格局。 大墓周围则密密麻麻分布着几十个小墓,如众星捧月。
墓葬挖开后,内部景象让所有考古人员感到震撼。 里面竟然矗立着一座用数千根巨木、泥石夯砌而成的木塔。 木塔造型奇特,从上到下每隔一米,就有一层直径超过半米的柏木,排列整齐,把墓室分为九层。 每根木头上都刻满了神秘的古藏文。 因此当地人称之为“九层妖楼”。
墓中那些粗细均匀、直径60公分的柏木需要200年才能长成,而青海地区不产这种木材。 据估算,修建这样的墓葬,至少需要1万人连续工作1年以上。 青海一位权威考古专家介绍,该墓葬的结构和风格在考古史上绝无仅有。
研究人员初步确定,“九层妖楼”是唐朝时期吐谷(yù)浑王的墓葬。 吐谷浑是古代鲜卑慕容部的一个分支,西晋到唐朝时期,他们在青海及甘肃凉州一带建立过政权,延续了三百多年。 因第一任国主名叫吐谷浑,就成了这个古国的名字。 吐谷浑在唐朝龙朔三年(663年)被吐蕃灭国,所以热水古墓到底是吐谷浑还是吐蕃王室的墓葬,还存在争议。
当地人中流传着这座墓葬的神秘传说,他们认为这是一座有妖怪的高楼,敬而远之。
关于“妖魔”的传说当然吓不到考古队。 后来考古队试着发掘了“九层妖塔”。 在墓葬的一层和二层,挖出了不少珍贵的文物。 像黄金饰品、雕刻的木鸟兽之类,以及一些东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和大量保存得很好的丝绸。 历经一千五六百年,丝绸的图案和色泽还是很鲜明。
挖到“九层妖楼”的第二层后,不知何故,考古队就放弃了发掘工作。 据说,由于九十年代的文物保护技术较为落后,而这个墓葬规模较大,为避免造成文物破坏,有关部门决定停止发掘。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唐朝和西亚地区国家的贸易往来密切,在“九层妖楼”出土的精美丝织品中,除了本土制造,还有十几种中亚、西亚国家出产的丝绸,上面的图案或者文字别具特色。 其中有一块波斯人使用的织锦,比较破旧,起初没人在意,只是被收集起来。
没想到,几个月后,研究人员用放大镜在这块“破布”上发现了玄机,上面有一些规则的几何形团和一串神秘的文字。 这立即引起了考古专家的强烈兴趣。 可是国内的专家没人认得这些文字。 后来有人联系到德国一位考古学教授,经鉴定,这是古代波斯萨珊朝的钵罗婆文字。
锦缎上的文字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伟大的王中之王”。 至于王中之王指的是谁,有人说就是墓主,也有人认为是波斯人对大唐天子的尊称。 而这件锦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块八世纪的波斯文字锦,弥足珍贵。
近些年,热水古墓区的盗墓活动非常猖獗,有些盗墓贼竟然动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推平古墓的封土,造成很大的破坏。 “九层妖塔”也不止一次被盗掘。 文物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本文地址: http://www.xiaojiuz.com/zuixinwz/189c7c6bae083d64df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