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才是伊朗核危机的始作俑者 深观察丨欧洲的斡旋更像陪衬
近日,伊朗与英国、法国和德国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会谈,就恢复履行伊核协议以及相关制裁问题交换了意见。
此次会谈是以色列与伊朗自6月24日实现停火以来,伊朗与英法德三国首次就伊核问题举行正式的线下会谈。
虽然会谈没有取得突破性成果,但受到各方广泛关注。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截图
欧洲欲重启“快速恢复制裁”机制?
“德国之声”国际新闻资深记者卢西亚·舒尔滕表示,此次欧洲三国与伊朗就伊核问题进行会谈,既是为了向伊朗施压,也是为了探听伊朗浓缩铀的去向。
舒尔滕称,欧洲绝不希望伊朗拥有核武器,但他们也希望伊朗能重返谈判桌,通过外交途径、协商解决当前问题。
舒尔滕指出,欧洲领导人提出的核心诉求是要求伊朗重新接纳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入境,并要求伊朗说明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中所指的高浓缩铀的去向。此外,会谈中的另一个重大分歧在于是否重启“快速恢复制裁”机制。
卢西亚·舒尔滕(资料图)
有消息称,欧洲可能在夏季末重启“快速恢复制裁”机制。
根据2015年伊核问题全面协议,“快速恢复制裁”条款允许签署国采取措施应对伊朗的违规行为,该条款将于今年10月到期。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14日与英法德外长通电话,同意将8月底设定为伊朗与美国达成核协议的最后期限,否则英法德三国将启动该程序,恢复对伊朗制裁。
美国阿克西奥斯新闻网报道截图
美国智库“昆西治国方略研究所”共同创始人兼执行副总裁特里塔·帕西表示,英法德三国以启动所谓“快速恢复制裁”机制为筹码,只会使局势进一步升级,“要求伊朗没有浓缩铀从来就不现实,这根本是以色列故意设置的毒丸条款,他们明知(‘重启’对伊制裁)只会引发其期望的对抗局面”。
特里塔·帕西(资料图)
美国对伊朗的核计划进行了资助
今年6月,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授意之下,美军出动上百架军机,包括B-2隐形轰炸机,对伊朗福尔多、纳坦兹、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发动了空袭。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近日在美国媒体的节目中就表示,虽然伊朗核设施在美军的空袭中遭到了重创,但是伊朗不会放弃铀浓缩活动。
阿拉格齐 :“我们不可能放弃铀浓缩活动,这是伊朗科学家自主取得的成果。如今,这更关乎国家尊严问题。技术还在,科学家们还在,那些运作这些设施的人员也都还在。厂房可以重建,设施可以修复,机器设备也可以更换,因为核心技术始终掌握在我们手中。”
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报道截图
7月21日,特朗普又大放厥词,称“如有必要,美国将再次打击伊朗核设施”。
“欧洲新闻”网报道截图
英国“牛津分析公司”副总监劳拉·詹姆斯表示,美国与伊朗矛盾重重,伊朗核问题谈判在短期内无法达成共识。
詹姆斯 :“当前局势下,伊朗的底线已非常明确:任何协议都必须包含‘保障伊朗核设施不再遭受美以袭击’的条款。同时,国内铀浓缩权利已成为伊朗不可退让的核心象征。而眼下美国也绝不可能接受允许伊朗进行铀浓缩的协议,这就构成了根本性矛盾。这种态势下,美伊关键谈判难有突破,欧洲三国的斡旋更像是陪衬。”
劳拉·詹姆斯(资料图)
伊核问题爆发至今,2015年的伊核协议仍是最佳解决方案。然而,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却是,美国是伊核危机的始作俑者。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迈赫兰·莫斯塔法维是一名伊朗籍的化学家,他在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前夕抵达法国居住生活。据他透露,早在巴列维王朝时代,美国就对伊朗的核计划进行了资助。
莫斯塔法维 :“最初是巴列维国王开启了核计划,官方宣称的目标是在伊朗建造数十座核电站,但国王内心其实也想拥有核弹。解密文件显示,美国政府对此心知肚明。根据协议,伊朗向法国提供资金,由法国进行铀浓缩后再运回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时,伊朗仅拥有一座小型研究用核反应堆。这座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提供的装置有个关键细节:最初使用丰度近90%的高浓缩铀运行,后经改造才转为使用丰度为20%的浓缩铀。”
莫斯塔法维(资料图)
据史料记载,美国和以色列试图铲除的伊朗核能力,恰恰是半个多世纪前美国亲手培养起来的。
1953年8月,美国中央情报局支持英国在伊朗策划政变,扶持已被废黜的巴列维国王重新掌权。
1957年,伊朗与美国签署了民用核能协议,美国开始为伊方培训核技术人才。
1967年,美国向伊朗提供了一座核反应堆及铀燃料。
1974年,巴列维国王成立伊朗原子能组织,并开始建设布什尔核电站,与此同时向更多国家寻求核技术援助。
1978年,伊朗与美国达成购买8座核反应堆的合同。
美国《纽约时报》: 当特朗普总统下令对伊朗的核计划进行军事打击时,他正面临着一场危机,这场危机是美国几十年前向伊朗提供核技术的种子,在不知不觉中萌发的。
正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所说,伊核问题久拖不决,主要责任在美方。
傅聪 :“是美国在2018年单方面退出伊核全面协议,恢复并不断升级对伊单边制裁,采取极限施压措施,致使伊方无法享有协议赋予的经济红利,被迫减少履行协议义务。又是美国置自身信誉于不顾,悍然对伊核设施发动军事打击,破坏了由其自身发起的谈判进程,再度导致伊核问题陷入困局,地区局势骤然升级。”
家里安什么颜色的门好看
依据装修主题来定门的颜色及样式。 在一般的室内设计中,都会将颜色限制在三种之内。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由于专业的室内设计师熟悉更深层次的色彩关系,用色可能会超出三种,但一般只会超出一种或两种。 限制三种颜色的定义:1、三种颜色是指在同一个相对封闭空间内,包括天花板、墙面、地面和家私的颜色。 客厅和主人房可以有各成系统的不同配色,但如果客厅和餐厅是连在一起的则视为同一空间。 2、白色、黑色、灰色、金色、银色不计算在三种颜色的限制之内。 但金色和银色一般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空间只能使用其中一种。 3、图案类以其呈现色为准。 办法是,眯着眼睛看即可看出其主要色调。 但如果一个大型图案的个别色块很大的话,同样得视为一种色。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 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 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 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 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 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 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 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 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 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 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 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 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 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 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 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 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 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 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 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 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 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 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 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38寸吉他和40寸41寸的吉他有什么区别???我是新手,我不懂?该买哪个?
1.38 39 40 41寸的吉他的区别指的是共鸣箱的大小不同,尺寸越大共鸣箱越大。 2.身高160CM以下的女生,可以选择39英寸或者40英寸的吉他,高于160CM的女生可以考虑购买40英寸或者41英寸的吉他。 3.丰富的低音需要大琴箱的吉他,因为大琴箱可以提供良好的共振效果,有极佳的声学特性。 男生应购买41英寸大小的吉他,因为这样既保证了音质也保证了外观上的饱满,二者兼得!拓展资料:吉他(意大利语:Chitarra),又译为结他或六弦琴。 是一种弹拨乐器,通常有六条弦,形状与提琴相似。 吉他在流行音乐、摇滚音乐、蓝调、民歌、佛朗明哥中,常被视为主要乐器。 而在古典音乐的领域里,吉他常以独奏或二重奏的型式演出;当然,在室内乐和管弦乐中,吉他亦扮演着相当程度的陪衬角色。 古典吉他与小提琴、钢琴并列为世界著名三大乐器。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吉他
本文地址: http://www.xiaojiuz.com/zuixinwz/de1032cdcda8b0f89e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