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搭台 越走越亲! 中国和东盟相约贵州
中国和东盟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今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三国进行国事访问,深刻阐释睦邻、安邻、富邻、亲诚惠容、命运与共理念方针,书写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新篇章。
明天(7月26日),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将在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开幕。作为中国和东盟唯一以教育为主题的政府间交流合作平台,18年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从教育“独唱”,发展为教育“领唱”、多领域“齐唱”的大开放格局。贵州作为交流周的永久举办地,借教育搭台,在人文交流、科学研究、经贸合作等领域成效斐然。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明天(7月26日)将在贵安新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开幕
打响“留学中国,学在贵州”品牌
“毕业后我要留在贵州!这里的气候实在太棒了!”
来华两年间,越南姑娘阮氏顺珠已经把贵州当作第二故乡。她不仅迷上了酸汤鱼、丝娃娃等地道黔味,更被黔山绿水深深吸引。作为贵州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研二学生,她表示,希望未来能发挥专业优势,成为连接中越两国的文化使者。
随着贵州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留学中国,学在贵州”品牌持续擦亮。一组数据可以窥见其中跨越式发展:2008年,来黔留学生人数不足百人。2024年,贵州32所院校具备招收留学生资格,累计接收79国2.3万余人次学生,其中东盟生源占70%以上。
近年来,贵州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借助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平台,贵州高校越来越注重“走出去”和“引进来”双线发展:
贵州大学与泰国皇太后大学合作开设“植物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填补了贵州与东盟国家中外合作办学的空白。
贵州民族大学就与缅甸、越南等东盟国家的21所高校及机构签约,与老挝、菲律宾多所高校实现资源共享,共建优质课程。
“读书时不理解,为什么老师不能容忍出现哪怕0.1毫米的误差。工作后才懂得中国古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真正含义。”2019年毕业于贵州民族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老挝小伙言希回忆,在中国求学时,老师的严格要求让他获益良多。回国后,他先后参与数个中国援助老挝工程项目建设。在贵州民族大学20多名投身中老铁路服务的老挝留学生中,言希就是代表。
贵州职教扬帆“出海”
职业教育是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贵州已与东盟国家共建40余个海外产业学院、60余个实训基地,成立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等十大联盟。职业院校突破传统单向合作模式,探索出“标准共定、人才共育、基地共建”的协同发展路径,实现从硬件输出到标准输出的质变。
早在2018年,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经中国外交部、教育部批准入选澜湄基金项目,旨在服务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国家轨道交通技能人才培养。学院开发了轨道交通+中文国际化培训课程、装备制造+中文国际化培训课程,编制国际化培训教材,建成老挝巴巴萨职业技术学院海外技能培训站,累计培训学员上万人次。
2019年,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将丝路学院办到了柬埔寨,这是贵州省第一家“走出去”办学的高职院校。这所丝路学院由柬埔寨马德望省理工学院提供教学场地,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提供师资力量。
早前,柬埔寨国家技术培训学院院长约克·索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开展国家间的职业教育交流,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项目的质量,参加国际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学生可以接触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教学风格,帮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其全球化的视野。
教育搭台 越走越亲
教育搭台,互惠共荣。近年来,贵州把东南亚作为对外开放主方向,商贸往来频繁。今年,交流周将紧扣构建开放互鉴的国际教育合作体系、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目标要求,重点聚焦职教出海、数字教育和教师能力提升三个方向与东盟国家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
建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人工智能、师生交流的教育合作新机制,建立“贵匠工坊”职业教育联盟,发布贵州职教出海旗舰品牌——“贵匠工坊”,首期预计落地8至10家。
以中国—东盟多彩智慧学院为平台,汇聚国内相关高校及领域内优秀数字课程资源和智能数字工具,共建面向海外数字资源中心和慕课平台,目前已经汇聚国内外课程资源467门,上线虚拟实验项目超10项。
在教育部指导支持下,将举办教师国际交流合作研讨会和STEM教师培训班,50名来自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东盟国家的科学教师来黔参加为期一周的能力提升培训。
今年,交流周还将围绕集中展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成果,丰富拓展交流周平台功能,深化“教育+”项目模式创新,吸引更广泛的东盟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参与到中国—东盟教育和人文交流活动中来,以教育搭台,让中国和东盟相约贵州,越走越亲!
记者 陈思思 梁林杰 王昱雯
编辑 朱海婷
责编 余跃
编排 李柏杉
编审 李铁流
唐代诗人李白的简介。。。越详细越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与杜甫合称“李杜”。 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扩展资料
李白于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出生,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现在主要有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今青莲镇)和西域的碎叶(Suyab,位于今日的吉尔吉斯托克马克附近)这两种说法。
其中后一种说法认为李白直到四岁时(705年)才跟随他的父亲李客迁居蜀地,入籍绵州。 李白自四岁(705年)接受启蒙教育,从景云元年(710年)开始,李白开始读诸子史籍,开元三年时十四岁(715年)——喜好作赋、剑术、奇书、神仙:“十五观奇书,做赋凌相如”。
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 开元五年左右,李白曾拜撰写《长短经》的赵蕤为师,学习一年有余,这段时期的学习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本文地址: http://www.xiaojiuz.com/zuixinwz/6e213dbae4f281878719.html

宁夏固原六盘山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5月,注册资金500万元。公司拥有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甲级、市政公用工程监理甲级和工程项目代建、工程造价咨询等资质。公司为宁夏建筑业联合会常务理事单位,宁夏南部山区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公司现有各类技术人员283人。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27人,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3人,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4人,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3人,共计37人次。宁夏区级注册的专业监理工程师120人,自治区评标专家20人,固原市建筑工程安全专家评委5人。土建、市政、给排水、暖通、电气、通信、园林绿化、法律、预算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46人,其中高级工程师所占比例16%,中级工程师所占比例32%,初级工程师所占比例23%,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行业门类齐全、技术专业配套的高素质队伍。